首页> 中文学位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米格尔街》的迷失主题
【6h】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米格尔街》的迷失主题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V.S.Naipaul and His Works

1.2 Summary about Miguel Street

1.3 Literature Review

2 Theory Overview

2.1 Mimicry

2.2 Hybridity

2.3 Third Space

3 The State of Loss in Miguel Street

3.1 The Loss of Language Value

3.1.1 The Mimicry of Language

3.1.2 The Hybridity of English and Creole

3.1.3 The Third Space of Language Shown as Calypso

3.1.4 The Reason for the Lost Language Value

3.2 The Loss of Family Value

3.2.1 The Mimicry of Domestic Violence

3.2.2 The Hybridity of Female Images

3.2.3 The Third Space Shown as the Domestic Tolerance

3.2.4 The Reason for the Lost Family Value

3.3 The Loss of Occupational Value

3.3.1 The Mimicry of Occupation

3.3.2 The Hybridity of Attitudes toward Occupation

3.3.3 The Third Space Shown as the Occupational Failure

3.3.4 The Reason for the Lost Occupational Value

4 The State of Loss Shown in the Author’s Life

4.1 The Loss of Culture

4.2 The Loss of Identi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during M.A.Study

Acknowledgements

声明

展开▼

摘要

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其众多作品因表现后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及思想状态而备受关注,这些作品不仅视角独特,而且主题发人深思。通过分析其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可以更好地解读其作品,进而深层次地探究其独特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总结其特有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质。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的处女作,是奈保尔形成其关注后殖民生存状态主题的第一部作品,极具代表性。《米格尔街》描绘了一个“迷失”的世界。在新老殖民主义的压迫下,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人们通过“模仿”为自己建构了一个“迷失”的世界。语言观的迷失使本土语言——克里奥尔语与英语有着明确的阶级属性。家庭观的迷失使家庭暴力现象频发,模仿着殖民统治的暴力倾向,职业观的迷失使街上人们尝试实现生存价值及获取殖民政府肯定的愿望破灭。语言、家庭暴力、职业三种迷失中交织着混杂性,看似荒诞实则主题深刻,使得米格尔街上的人们一方面没有真正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无精神归宿,处于独立的第三空间中。因此,米格尔街人们命运迷失的根本原因是殖民主义的压迫与统治。
  本篇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奈保尔的个人信息及《米格尔街》的总体内容,与此同时提供本篇论文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理论概述,主要应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包括模拟、混杂性以及第三空间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米格尔街》中迷失状态的三个表现方面—语言观、家庭观、职业观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是对《米格尔街》中迷失状态的原型—作者的真实生活迷失状态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文化迷失及身份迷失两个方面。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倡导现代作者关注后殖民文学,启示现代读者维护本国文化,尊重民族平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