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参与在中国土地利用法律制度中的发展--制度框架与理论模型
【6h】

公共参与在中国土地利用法律制度中的发展--制度框架与理论模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背景、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

1.1 公共参与治理模式的兴起及其意义

1.2 本文的分析框架

1.3 分析范围的界定与限制

2 土地利用法律制度与模型分析

2.1 土地利用规划领域

2.1.1 法律文本的规定

2.1.2 模型分析

2.1.3 厦门PX项目:法律实践的成功与相关制度的检讨

2.2 土地征收征用法律中的公共参与

2.2.1 土地征收征用法律中关于公共参与的规定

2.2.2 征收征用中公共参与的成功案例以及评价

2.3 当前中国土地利用法律中公共参与的特点

3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法律中公共参与制度的简评

3.1 美国的统一土地利用审查程序

3.1.1 统一土地利用审查程序的源起与发展

3.1.2 程序的具体设置

3.1.3 ULURP程序对中国土地利用中公共参与的启示

3.2 荷兰分区规划(zoning plan)中的公共参与

3.3 日本的土地利用听证会

3.4 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利用公共参与

4 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未来走向

4.1 要明确土地利用中的公众参与的事项范围

4.2 重视公共参与的机制设计和完善

4.3 建立公开、公平、信息充分的参与渠道和沟通平台

4.4 增强公共参与的法律效力,建立更多的A类公共参与模型

4.5 政策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伴随着“参与式民主”的兴起,公共参与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国自古都有“天下公议”的传统,但在具体的国家治理实践层面,这一传统下的民众议政,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具有呼吁和建议的效力,因而没有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当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执政党领导人,都已经日益感受到公共参与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关系大多数人利益的土地利用法律制度中,这一趋势表现地尤为明显。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土地利用法律制度框架,本文首先在梳理了公共参与治理模式的兴起背景之后,建立了一个由“法律明确度”和“法律拘束力”组成的二维分析模型;其次,将中国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大致分为土地规划领域的法律制度和土地征收征用与补偿领域的法律制度,并在结合具体的案例的基础之上分别考察这两个领域的法律文本规定,进而分析现行制度所取得的成就和及存在的不足;再次,分别选取北美、西欧和东亚的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案例,介绍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利用公共参与过程中所建立的特色制度和先进经验;最后,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之上,从公众参与的事项范围、公共参与的机制设计和完善、参与渠道和沟通平台的多元化和协调化,以及增强公共参与的法律效力,建立公共参与政策反馈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