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咬合诱导的临床研究--第二乳磨牙早失间隙的管理
【6h】

咬合诱导的临床研究--第二乳磨牙早失间隙的管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病例

1.2 实验分组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2 结果

3 讨论

3.1 乳牙早失的临床分析

3.2 缺隙保持器的设计思路及制作技术

3.3 第二乳磨牙早失缺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观察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咬合诱导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儿童口腔医学的根本宗旨是正确诱导、维护儿童口腔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儿童颅面和口腔结构在生长发育期不断地变化,针对这种变化,进行临床间隙管理,采用预防、阻断矫治的方法,来促使恒牙列咬合关系完好的建立。
   目的
   总结乳牙早失的形成因为、后果,为乳牙早失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对比缺隙保持器治疗前中后早失牙间隙的变化,具体评价咬合诱导后的间隙保持效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及参考。材料与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郑州市口腔医院门诊就诊患儿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3-9.5岁,平均年龄7.4±2.1岁。口内情况:下颌第二乳磨牙缺失。X线片显示:缺隙内有后继恒牙,但牙根尚未形成;缺隙内恒牙胚的牙根已形成二分之一以上,但牙冠牙缅上方尚有骨质覆盖。本研究首先对临床基本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回顾,使用缺隙保持器对实验组20例第二乳磨牙间隙早失进行管理,并与未经治疗者进行对比,测量分析早失间隙的变化。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不同缺隙保持器,带环丝圈保持器8例,全冠丝圈保持器5例,可摘式功能保持器5例,远中导板缺隙保持器2例。
   结果:
   1.乳牙早失病因分析中以残根、残冠居首(47.5%),其次为根尖周炎引起(35%),提示社会和家庭对乳牙龋病的早期关注度远远不够。
   2.两年间对照组5.5岁乳磨牙早失间隙丧失量达2.92mm,9.5岁乳磨牙早失间隙丧失量达1.74mm,提示乳磨牙早失引起侧方牙部间隙量缩小。年龄越小,乳磨牙丧失越早,间隙缩小量就越大。
   3.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实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前后间隙增宽,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对照组患者首诊、6个月、12个月间隙缩窄,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实验组与对照组6个月间隙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
   7.实验组与对照组12个月间隙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1.早失第二乳磨牙经缺隙保持器保持早失牙间隙6个月及12个月后,缺牙间隙随颌骨发育有所增加;未经缺隙保持器治疗者缺牙间隙明显减小。缺隙保持器能有效维持早失牙的间隙。
   2.早期丧失第二乳磨牙极易引起缺隙改变,应及时制作相应缺隙保持器。
   3.第二乳磨牙早失间隙的管理对维护儿童口腔颌面部的正常发育,防止错(牙台)毋奇形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