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颅颈交界畸形影像学测量及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的研制
【6h】

颅颈交界畸形影像学测量及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的研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写词表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颅颈交界畸形寰枢椎解剖影像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统计学处理及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颅颈交界畸形经口前路新器材的设计

颅颈交界畸形新器材的设计过程

讨论

新器材的生物力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颅颈交界畸形是临床常见病,常导致延髓和脊髓的压迫,而产生严重病废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治疗有效但难度和风险均大。对于颅底凹陷经牵引不能满意复位的病人,国内外目前常用的方法为经口前路松解后再行后路枕颈融合和固定,手术需要两个切口、两次手术、两期完成。但此方法会造成颅颈交界区前方侧块关节分离,并且因前方无有效支撑,易导致后方内固定失效,从而导致手术失败。在融合方面,从力学角度上讲,前方侧块关节间植骨融合也比后方枕颈和椎板间融合更合理。鉴于此,我们在影像学解剖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应用于前路侧块关节间的内固定器材,将融合期和钢板的优点结合到一起,使前路松解和固定融合,通过一次手术、一个切口就可以完成。从而避免后路的手术的风险,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提高融合率,改善远期疗效。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同样研究的文献报导。
   材料和方法:
   1影像学解剖参数测量
   收集50例颅颈交界畸形病人的影像学资料,通过SCT切割、三维重建后获得相关解剖参数测量的图片,在图片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面横径、寰枢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寰椎进钉点到侧块关节前缘中点的距离、枢椎进钉点到侧块关节前缘中点的距离、齿状突高出McGregor线的高度、寰枢椎侧块关节外倾角、寰椎进钉点、侧块关节前缘中点和枢椎进钉点三点所形成的夹角七个相关参数指标。
   2枕颈畸形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装置的研制
   在影像学测量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同时具有维持复位、固定和融合作用的枕颈畸形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装置,文中简称新器材。
   3生物力学测试
   颈椎标本7具,同一标本先后应用新器材和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棒系统。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机对植入内固定器材颈椎标本进行测试,记录下30N、50N、70N加载载荷下的位移。
   结果:
   1影像学解剖参数测量
   寰枢椎侧块关节面横径、寰枢椎侧块关节面矢径、寰椎进钉点到侧块关节前缘中点的距离、枢椎进钉点到侧块关节前缘中点的距离、齿状突高出McGregor线的高度、寰枢椎侧块关节外倾角、寰椎进钉点、侧块关节前缘中点和枢椎进钉点三点所形成的夹角七个参数样本均数为:16.47±3.02(11.0~22.3)mm、17.61±3.50(8.4~28.1)mm、9.06±1.64(5.6~14.3)mm、12.38±1.33(6.8~14.2)mm、12.91±2.71(7.1~18.0)mm、25.15±6.32(6.5~44.1)°、118.19±12.63(77.8~140.2)°。左右侧进行了配对t检验,寰椎进钉点、侧块关节前缘中点和枢椎进钉点三点所形成的夹角参数指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余6个参数P>0.05,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以文献中获得的有关正常解剖统计学参数作为参考值,对寰枢椎侧块关节面横径、寰枢椎侧块关节面的矢径、寰枢椎侧块关节外倾角、齿状突高出McGregor线的高度四组数据进行单样本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新器材的结构特点
   由两个对称的钢板与融合器的联合体组成。钢板有一定夹角,可以使其在安全有效的位置固定于寰枢椎上。融合器是有斜坡的空心圆柱体,融合器上下两面设有齿状突起的防滑装置。
   3生物力学测试
   在生理范围相同载荷下,新器材固定组轴向位移小于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常规固定组,配对t检验统计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颅颈交界畸形复杂多变,左右两侧解剖参数存在差异,新器材应个性化设计。(2)在影像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新器材生物力学稳定,具有维持复位、融合合理,使用灵活方便等优点,有望用于颅颈交界畸形的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