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研究
【6h】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1 民事裁判瑕疵的界定

1.1 民事裁判瑕疵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1.1 民事瑕疵裁判与无效裁判

1.1.2 民事裁判瑕疵与错案

1.2 民事裁判瑕疵的具体类型

1.2.1 技术性瑕疵

1.2.2 事实瑕疵

1.2.3 适用法律瑕疵

1.2.4 裁判脱漏

1.2.5 裁判超出诉讼请求

2 我国民事裁判瑕疵救济措施的现状分析

2.1 立法规范层面

2.1.1 有关笔误的补正裁定

2.1.2 上诉或再审

2.2 司法实践层面

2.2.1 收回原裁判直接更改或以同一文号重新制作裁判

2.2.2 判后答疑制度

2.2.3 杜绝裁判瑕疵的“零差错”工程

3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制度的域外考察

3.1 德国的民事裁判瑕疵救济制度

3.1.1 判决的更正

3.1.2 事实的更正

3.1.3 判决的补充

3.2 法国的民事裁判瑕疵救济制度

3.2.1 具体表述事实方面错误或者遗漏的更正

3.2.2 审理裁判遗漏某项请求的补充

3.2.3 裁判超出诉讼请求的更正

3.3 日本的民事裁判瑕疵救济制度

3.3.1 变更判决

3.3.2 判决的更正

3.3.3 追加判决

3.4 俄罗斯的民事裁判瑕疵救济制度

3.4.1 法院判决书中的笔误和其他明显计算错误的更正

3.4.2 法院的补充判决

3.4.3 法院判决的说明

3.5 简单比较分析

3.5.1 裁判瑕疵的范围问题

3.5.2 裁判瑕疵的纠正程序

4 我国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的具体设计

4.1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的具体程序

4.1.1 民事裁判技术性瑕疵的补正程序

4.1.2 民事裁判事实瑕疵的更正程序

4.1.3 民事裁判适用法律瑕疵的变更程序

4.1.4 民事裁判脱漏的补充裁判程序

4.1.5 超出诉讼请求裁判的确认无效程序

4.2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与其他程序的衔接问题

4.2.1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与原审判程序

4.2.2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与上诉程序

4.2.3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与再审程序

4.2.4 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与裁判理由制度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审判程序的集中体现,民事裁判的作出是极其严肃而神圣的法律工作。为维护其终局性、权威性、稳定性,民事裁判一经作出,非依正当法律程序,不得随意变更和取消。然而,民事裁判瑕疵却是审判实践的客观存在。基于诉讼规范化和诉讼制度合理化的要求,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立裁判瑕疵救济制度,依据具体程序对民事裁判瑕疵进行修正,是现代法治国家解决民事裁判瑕疵问题的共同选择。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诉讼程序,其功能是继续原审判程序的审判使命,在尽量维护原裁判稳定性的前提下规范地修补原裁判的瑕疵。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裁判瑕疵救济途径的规定相当简陋,仅就“笔误”作出明确规定适用补正裁定进行纠正,但其适用范围狭窄、具体运作程序缺失,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对于其他民事裁判瑕疵,当事人只能寄希望于上诉或再审程序加以解决。然而,上诉或者再审作为民事裁判瑕疵的救济程序,有违民事诉讼审级、既判力等基本制度以及诉讼经济等相关价值理念。针对民事裁判瑕疵问题,各地法院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自行摸索解决途径,现存在诸多问题:个别地方法院通过收回原裁判文书以直接更改或者以同一文号对案件重新制作裁判文书的形式来解决部分民事裁判瑕疵,这种本土化、变相的救济方式有违正当程序以及程序安定的法律理念,也有悖于裁判的自缚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则倡导以判后答疑的形式解决部分民事裁判瑕疵问题,但是判后答疑作为民事裁判瑕疵的救济措施至今仍无法律依据,无异于违法。同时,判后答疑也不利于民事纠纷的及时终结,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司法独立以及审判权威;为杜绝裁判文书的瑕疵现象,各地法院开展丰富多彩的“零差错”工程,这对于预防民事裁判瑕疵现象的发生虽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如若送达当事人的裁判文书确实存在瑕疵,仍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救济方案。
   设计民事裁判瑕疵的合理救济程序是审判实践的必然要求,对于充分利用审判资源、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尽快立法完善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由于裁判瑕疵可分为技术性瑕疵、事实瑕疵、适用法律瑕疵、裁判脱漏与超出诉讼请求五种情形,我国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的具体设计应当从其具体类型出发,视不同事项设立不同的救济途径。当然,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其与上诉、再审等其他民事裁判救济程序以及裁判理由制度的有机协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