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探讨
【6h】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是当今社会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发病率高,目前欧洲有1400成心力衰竭患者,且每年新发病例有200万。我国大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0.9%。尽管近几年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很快,但其死亡率仍较高,且近期远期预后较差。因此,寻找客观、敏感、特异、简便、无创的诊断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目前所知体内最强的收缩血管的物质之一,主要生物作用是介导血管收缩、促使心肌缺血、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使心肌细胞肥大等,从而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和促进血管和心肌的重塑而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显示UⅡ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推测UⅡ是一种神经激素调节剂并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但其在心力衰竭中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NT-proBNP(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是由心室肌合成的,心室容积增大或室壁应力增高促进NT-proBNP增多并快速释放到血液中。大量证据表明: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心力衰竭程度越重,NT-proBNP的水平越高,即使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也有变化。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U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血浆UⅡ、N端脑钠肽原(NT-proBNP)含量,分析其与心力衰竭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的关系;探讨血浆UⅡ与NT-proBNP的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和临床意义,从而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
   研究对象均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6例,为心力衰竭组,并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四组: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即NYHA心功能Ⅰ级为Ⅰ组20例;体力活动轻微受限,一般活动就出现气急、心悸,即NYHA心功能Ⅱ级为Ⅱ组26例;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体力活动即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体征,休息后好转,即心功能Ⅲ级为Ⅲ组22例;安静状态下即有心力衰竭表现,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即NYHA心功能Ⅳ级为Ⅳ组18例。以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的所有临床资料,判断有无心力衰竭。入院或就诊24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血浆UⅡ、NT-proBNP浓度。对比不同组间、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间的血浆UⅡ、NT-proBNP水平;分析EF值、左室舒张末内径与血浆UⅡ的关系;分析UⅡ与血浆NT-proBNP的相关性。
   结果:
   1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在对照组为(5.35±0.90)ng/ml,心力衰竭组为(3.00±1.61)ng/ml,对照组高于心力衰竭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gNT-proBNP水平在对照组为(1.61±0.32)pg/ml,心力衰竭组为(2.83±0.64)pg/ml,对照组低于心力衰竭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逐渐减低。分别为Ⅰ组(5.54±0.16)ng/ml;Ⅱ组(2.76±0.83)ng/ml;Ⅲ组(2.22±0.70)ng/ml;Ⅳ组(1.46±0.59)ng/ml。心力衰竭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Ⅲ组、Ⅳ组与对照组(5.35±0.90)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浆1gNT-proBNP水平逐渐增高,分别为Ⅰ组(2.12±0.13)pg/ml;Ⅱ组(2.44±0.12)Pg/ml;Ⅲ组(3.18±0.21)pg/ml;Ⅳ组(3.76±0.18)pg/ml。心力衰竭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力衰竭各组与对照组(1.61±0.3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心室舒张末内径逐渐增大,分别为Ⅰ组(50.35±2.43)mm;Ⅱ组(51.20±1.61)mm:Ⅲ组(56.86±2.98)mm;Ⅳ组(59.33±2.81)mm。Ⅱ组、Ⅲ组、Ⅳ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与Ⅱ组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对照组(46.60±3.7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射血分数逐渐减低,分别为Ⅰ组(56.20±2.29)%;Ⅱ组(44.62±3.30)%;Ⅲ组(38.41±5.42)%:Ⅳ组(24.89±3.98)%。心力衰竭患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Ⅲ组、Ⅳ组与对照组(58.05±4.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 UⅡ与LVEDd呈负相关(r=-0.580,P<0.001);与NT-proBNP呈显著负相关(r=-0.803,P<0.001),而与LVEF显著正相关(r=0.839,P<0.001)。NT-proBNP与LVEDd呈正相关(r=0.719,P<0.001),与LVEF显著负相关(r=-0.893,P<0.001)。
   结论:
   1血浆尾加压素Ⅱ在心力衰竭患者低于正常人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指标,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随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减低,可用来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严重程度。
   3血浆尾加压素Ⅱ与NT-proBNP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可以通过联合应用来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准确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