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和屈光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6h】

两种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和屈光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术后并发症

2 术后远视力

4 术后前房深度

5 术后矫正球镜度数

讨论

1 前房深度

2 术后前房深度

3 A常数与术眼中央前房深度的关系

4 术后屈光度的变化

5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单焦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已经成为现代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的常用方法和眼科首选术式。但在临床工作的长期随访下,白内障术后有部分患者诉术眼向近视发展,并发现这与术前预计保留的度数有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视觉质量。伴随着眼科手术技术水平的不提高,患者对于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转变为屈光手术。为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植入合适类型的、屈光度准确的人工晶状体显得尤为重要。这提高了对术前人工晶状体生物学测量的要求,更需要考虑到各种影响术后屈光状态的因素,如:眼轴长度、角膜曲率、A常数、人工晶状体材质及厚度、人工晶状体襻夹角及前房深度(anteriorchamberdepth,ACD)等。本研究主要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单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类型与术眼前房深度变化而引起的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为临床选用不同的人工晶状体、选择保留不同的屈光度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资料和方法:
   1.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6只眼,男22例(24只眼),女18例(22只眼),年龄在60.0岁~79.0岁之间,平均68.5±2.5岁。除外合并青光眼、角膜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它全身疾病的患者。晶状体Emery核硬度分级均为Ⅱ-Ⅲ级。根据植入眼内的后房型单焦人工晶状体的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片式组:共18人(23只眼),男10人,女8人,平均年龄70.3±3.8岁,术中植入美国AMOTecnisZCB00单片式人工晶状体,A常数118.8,光学部和襻材料均为疏水性丙烯酸酯,襻夹角0°;三片式组:共22人(23只眼),男12人,女10人,平均年龄71.3±2.7岁,植入美国AMOTecnisZA9003三片式人工晶状体,A常数119.1,光学部材料是疏水性丙烯酸酯,襻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襻夹角5°。
   2.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术眼表面麻醉,行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右眼颞上,左眼鼻上),前囊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mm~5.5mm,水分离后,超声乳化并吸除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植入对应的人工晶状体,并调整其位置,使其完全展开居中,水封闭角膜切口。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操作熟练的医生完成。
   3.术后1月、3月、6月裂隙灯检查术眼,测裸眼远视力、近视力、眼压、验光测量远视力矫正球镜度数、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e,UBM)测量前房深度。所有检查均由同一熟练的医生操作完成,前房深度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
   4.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t检验;同一时间不同组别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1.术后基本情况:术后1月、3月、6月,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囊袋内,环形撕囊口居中,无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角膜失代偿、人工晶状体偏心、脱位、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2.术后远视力及术后矫正远视力:单片式组术后远视力1月、3月、6月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0,P=0.031<0.05),术后1月与6月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31<0.05),术后3月与1月、6月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2,P=0.172>0.05;t=1.525,P=0.142>0.05);三片式组术后远视力1月、3月、6月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6,P=0.169>0.05)。单片式组和三片式组各时期的最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98,P1=0.844>0.05;t2=0.967,P2=0.339>0.05;t3=1.906,P3=0.063>0.05)。
   3.术后近视力:单片式组术后近视力1月、3月、6月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4,P=0.033<0.05),术后1月与6月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4,P=0.011<0.05),术后3月与1月、6月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6,P=0.053>0.05;t=1.683,P=0.106>0.05);三片式组术后近视力1月、3月、6月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1,P=0.105>0.05)。
   4.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前房深度:单片式组术后1月、3月、6月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3,P=0.000<0.05),术后1月与6月前房深度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6,P=0.000<0.05),术后3月前房深度与1月、6月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1,P=0.052>0.05;t=1.811,P=0.084>0.05);三片式组术后1月、3月、6月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67,P=0.179>0.05);术后1月、3月、6月,单片式组前房深度均小于三片式组(t=-2.082,P=0.043<0.05;t=-3.030,P=0.031<0.05;t=-3.508,P=0.020<0.05)。
   5.术后远视力矫正球镜度数:单片式组术后1月、3月、6月矫正球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0,P=0.036<0.05),术后1月与6月矫正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P=0.011<0.05),术后3月矫正球镜度数与1月、6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9,P=0.076>0.05;t=1.947,P=0.064>0.05);三片式组术后1月、3月、6月矫正球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6,P=0.352>0.05)。
   6.关联性分析:术后6月与1月数据比较,矫正球镜度数的变化与术后前房深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672,P=0.000<0.05)。
   结论:
   1.白内障术后,术眼的屈光度不但受术前人工晶状体预测准确程度的影响,还受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的影响;
   2.长期随访下,植入单片式人工晶状体眼的前房深度变浅,屈光状态易向近视偏移;植入三片式人工晶状体眼的前房深度与屈光状态均无改变;
   3.植入三片式人工晶状体的术眼前房深度始终比单片式人工晶状体术眼深;
   4.白内障术眼矫正球镜度数变化值与前房深度变化值呈正相关;
   5.植入有襻夹角的人工晶状体的术眼较植入无襻夹角的人工晶状体的术眼前房深度深,且能阻止人工晶状体前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