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后研究
【6h】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起搏器选择及置入方法

3 随访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患者基线特征比较

2 起搏器置入情况及随访

3 临床指标

4 超声心功能指标

5 终点事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有研究提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发病率在过去50年里尚稳定,而患病率在增长,20世纪90年代每年住院患者以心衰为主要诊断从80万例上升至100万例,以心衰为次要诊断从2400万例上升至3600万例。我国心衰患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总人群平均达0.9%,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达1.3%。总体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使心衰患者持续增多,并且令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入心脏病终末阶段,形成心衰。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总人群中的患病率约1.5%,6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上升至5%,75岁以上达10%。心衰和房颤已经成为全球两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二者关系密切,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子,如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瓣膜病等。他们常并存于同一患者,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据资料统计,年龄每增长10岁,心衰发病率增加2.9%,房颤发病率增加3.3%。慢性心衰患者中伴有房颤的发生率高达13%-27%,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和心功能的恶化,合并房颤的发病率也越高(从NYHA分级,Ⅰ~Ⅱ级患者中约为10%到Ⅳ级高达50%)。同样,初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中有29%合并心力衰竭,30%的患者在10年的随访中也出现了新发的心力衰竭。心衰和房颤二者并存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往往非常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中最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因此,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疗效及病情转归。
   方法:
   对67例置入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包括47例窦律患者,20例房颤患者(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超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67例患者中有58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6±9)个月。窦律组患者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6MWD)、NYHA分级、生活质量评分、心房脑钠肽(BNP)、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房颤组治疗后除LAD外临床及超声心功能指标也较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窦性心律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量明显好于房颤组[△生活质量评分,(-43.78±6.37)vs(-10.29±2.31),P=0.035],LVEF提高幅度房颤组也要低于窦性心律组[△LVEF,(+0.11±0.04)vs(+0.28±0.03),P=0.027]。亚组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改善、BNP下降、LVEF显著提高(P<0.01),6-MWD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LVEDD减小(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2年内,窦律组与阵发性房颤组全因死亡率、心衰恶化再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窦律组明显优于持续性房颤组(P=0.001;P=0.000)。
   结论:
   (1)CRT可以改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及心功能,且并不增加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衰恶化再住院率,但其对合并持续性房颤的心衰患者疗效较差。
   (2)CR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脏性死亡,其中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导致的死亡和SCD。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