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枢椎椎板螺钉技术在上颈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6h】

枢椎椎板螺钉技术在上颈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手术治疗

3 结果

3.1 随访结果

3.2 影像学结果

3.3 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3.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分析

4 讨论

4.1 枢椎解剖特点

4.2 枢椎后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4.3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优势

4.4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手术适应症

4.5 并发症产生原因及防范

4.6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术的注意事项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在治疗上颈椎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上颈椎稳定性的重建提供着坚实的固定基础。但是,由于枢椎解剖结构的变异,枢椎内固定技术的操作往往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且具有较多的潜在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如椎动脉及脊髓的损伤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固定稳定性及固定力度有了重大提高,后路枢椎内固定进钉点也具有多种选择。C1/2经关节螺钉固定及枢椎椎弓根固定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枢椎内固定方式的多种选择,使得外科医生可以在治疗伴有上颈椎解剖变异的患者时选择最为合适的内固定方式。目前,枢椎固定技术主要包括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2经关节螺钉固定,枢椎峡部螺钉固定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其中,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C1/2经关节螺钉固定不仅操作较为困难而且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2004年,Wright首先提出了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但尚未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重在探究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疾病的临床应用并回顾性分析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34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4~70岁,平均46岁,患者获得随访3-24个月。临床诊断为合并枢椎发育畸形的寰枢椎不稳10例,合并椎动脉畸形的寰枢椎不稳8例,不典型Hangman骨折并C2-3不稳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6例,创伤性C2-3不稳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感觉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等。术前行颈椎正侧位DR、64层以上头颈联合CTA及颈椎MRI等影像学检查,充分评估术前骨折脱位程度和脊髓受压情况;术后1周左右行颈椎正侧位DR、CT薄层平扫及MRI平扫以了解内固定的位置、骨折愈合及脊髓压迫解除情况,之后每次随访复查时均拍摄颈椎正侧位DR了解患者骨性融合情况及内固定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24个月均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以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34例患者,其中应用枢椎双侧椎板螺钉固定者14例,应用枢椎一侧椎板螺钉联合另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者20例,共置入48枚枢椎椎板螺钉。患者获得随访3-24个月,其中31例患者随访至24个月,纳入最终结果分析。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有4例患者在手术操作中出现静脉丛损伤,用明胶海绵压或纤丝棉迫止血成功;术后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对症治疗,3天后顺利拔管;2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及时换药等对症治疗,7天后切口干燥愈合。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24个月JOA评分为(6.72±1.05)、(14.75±1.70)、(15.31±1.31)分,总体改善率为(84±11)%。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所有内固定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复位丢失等现象;1例老年女性患者于术后12个月左右获得骨性融合,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
  结论:
  对于伴有椎动脉畸形或枢椎发育畸形的上颈椎疾病患者,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且疗效满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