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间歇充气加压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6h】

间歇充气加压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基线比较

3.3 两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比较

4 讨论

4.1 应用间歇充气加压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2 IPC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

4.3 IPC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4 IPC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下肢静脉曲张术式、并发症及护理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性研究,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血管外科患者共300例,采用STATA10.0软件编制随机分组程序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实验组(IPC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一般性护理,实验组在术后给予间歇充气加压(IPC)处理,同时也接受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4、7、10天接受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的检测,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同时在上述同一时间也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髂外、股及腘静脉的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评估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结果:
  术后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对照组发生10例(7.41%),IPC组为2例(1.38%);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流动力学检测当中,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显示:对照组和IPC组两组患者手术前1d、手术后1d、4d、7d和10d,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在不同干预方法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在不同的干预方法下不同时间变化的趋势也存在不同(P<0.05)。
  在凝血功能的检测当中,术前1d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显示:手术前1d,手术后1d、4d、7d和10d,凝血和纤溶指标干预主效应和干预-时间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仅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PC能够显著降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是在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前提下,改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从而有效预防DVT,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