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KA、PKC在多西他赛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6h】

PKA、PKC在多西他赛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选择建立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合适剂量

1.1 材料方法

1.2 结果

第二部分 多西他赛所致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PKA、PKC、CaMKIIa的表达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第三部分 鞘内注射PKA、PKC抑制剂对多西他赛所致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2]

第二部分: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

第三部分:慢性疼痛的表观遗传机制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对于目前医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约有1%的人受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困扰,尤其是老年患者。所以寻找能够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是近年医学热点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研究。现阶段对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的药物主要是抗惊厥药和NMDA受体拮抗剂等。而这些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的药物对于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还不明确,有关的研究很少。
  而且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瘤药物的应用比例也越来越大,天然植物类抗肿瘤药是在众多抗肿瘤药中占比最大的,而其中多西他赛类使用最多。由于多西他赛超过剂量易产生神经毒性,甚至形成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且对于现阶段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的药物不敏感。
  因此,本实验选择合适剂量多西他赛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其蛋白激酶的变化,并鞘内注射相应蛋白激酶抑制剂,探讨其形成机制。
  方法与结果:
  第一部分选择建立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合适剂量
  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6只∕组),分别在第1,3,5,7天腹腔注射0mg/kg、0.5mg/kg、1mg/kg、2mg/kg多西他赛,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且记录体重变化,测定用药后的第3,5,7,12,16,20和25天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用药后第14天大鼠坐骨神经纤维髓鞘的变化。
  结果:四组一般检测结果及基础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基础热缩足潜伏期(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 A组相比, C组(多西他赛1mg/kg)从第3天开始,B组(多西他赛0.5mg/kg)、D组(多西他赛2mg/kg)从第5天开始,大鼠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多西他赛1mg/kg)在第12天大鼠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至最低,与A组相比P<0.01。与对照组A组相比,C组(多西他赛1mg/kg)、D组(多西他赛2mg/kg)从第3天开始,B组(多西他赛0.5mg/kg)第5-12天,大鼠后肢热缩足潜伏期(TW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多西他赛1mg/kg)在第16天大鼠后肢热缩足潜伏期(TWL)降至最低,与A组相比P<0.01。
  第二部分多西他赛所致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 PKC、PKA、CaMKIIa的表达
  方法:取体重在230—25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9只∕组),对照组和多西他赛组,多西他赛组在第1、3、5、7天将多西他赛组1mg/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注射到大鼠腹腔内,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多西他赛溶剂聚氧乙基蓖麻油(25μl/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且记录体重变化,在第1、3、5、7、12、16、20天测定大鼠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第14天,两组分别各取6只大鼠,深麻醉后断头处死,取L4-L6脊髓,用WesternBlot、Real-time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PKA、PKC和CaMKIIa的mRNA的表达。
  结果:由WesternBlot结果可知,实验组p-CaMKII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PKC、p-PK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al-timePCR检测出相似的结果。
  第三部分鞘内注射PKA、PKC抑制剂对多西他赛所致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取体重在230-25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鞘内置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6只∕组):PKA抑制剂组(PKA)、PKC抑制剂组(PKC)、生理盐水组(NS)和空白对照组(Naive)。前三组在第1、3、5、7天在大鼠腹腔内注射多西他赛1mg/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在第9、11、13天测痛完毕后,分别鞘内注射PKA抑制剂、PKC抑制剂、生理盐水各20μl。空白对照组在第1、3、5、7天腹腔内注射等量多西他赛溶剂聚氧乙基蓖麻油(25μl/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观察对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在1、3、5、7、9、11、13和15天分别测定大鼠后肢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第14天深麻醉后,每组处死3只SD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L4-L6节段脊髓背角PKC表达。
  结果:与Naive组相比,机械痛阈和热痛阈PKA组、NS组、PKC组在第5-9天在各时间点上都明显降低(P<0.05),PKA组、PKC组在第11-1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PKA组、PKC组与 N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ive组和PKA组脊髓背角PKA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Naive组和PKC组脊髓背角PKC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
  统计学处理
  行为学测定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变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其余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间断重复腹腔注射多西他赛1mg/kg可以有效建立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其形成与PKA、PKC相关,且鞘内注射PKA、PKC抑制剂可以减轻多西他赛所致大鼠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