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牙本质肩领厚度和高度对纤维桩核冠修复的前磨牙抗折性能影响的研究
【6h】

牙本质肩领厚度和高度对纤维桩核冠修复的前磨牙抗折性能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本的收集和分组

2.2 冠模具的制作

2.3 根尖区的充填

2.4 样本的分组制备

2.5 桩核的制作

2.6 冠的完成

2.7 模拟牙周膜

2.8 样本包埋

2.9 力学性能测试

2.10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和保存方法

2 影响因素的控制

2.1 样本的一致性控制

2.2 牙本质厚度的控制

2.3 聚合度的控制

2.4 冠根比的控制

2.5 样本牙预备体的一致性

2.6 冠模具的制作

2.7 模拟牙周膜

2.8 模拟牙槽骨

3 加载方向和加载位点分析

4 实验结果的讨论

4.1 折裂载荷值的讨论

4.2 折裂模式的分析

4.3 载荷-时间曲线图的分析

5 实验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5.1 实验方法需多样化进一步印证

5.2 实验分组有待进一步补充

5.3 影响结果的实验因素的控制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本质肩领对桩核冠修复后牙体抗折性的影响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实验通过设计离体前磨牙不同牙本质肩领厚度及高度组的静态力学加载实验,以研究牙本质肩领厚度和高度的改变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牙体抗折性能的影响,为临床中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时牙本质肩领的设计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收集2015.6-2015.12半年内因正畸拔除的单根前磨牙72颗,全部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成三大组,每组24颗,分别制备牙本质肩领高度为A组1mm、B组2mm、C组3mm。每大组再随机细分为三小组,每组8颗,共9组。分别制备牙本质肩领厚度为A1、B1、C1组:颊舌侧1mm且近远中0.5mm;A2、B2、C2组:颊舌侧1.5mm且近远中1mm;A3、B3、C3组:颊舌侧2mm且近远中1.5mm。分别置入纤维桩,树脂粘接成核,制作金属冠并粘接。自凝塑料于CEJ下1.5mm制作底座,万能实验机于颊尖颊侧0.5mm,以与牙长轴呈30°角方向加力,加载速度为1.0mm/min。测量并记录各样本折裂时的载荷值和折裂模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A1组折裂载荷最小,C3组折裂载荷最大。横向比较,A、B、C组内N1、N2、N3(N=A、B、C)小组均值呈增大趋势(A1、A2组除外),A1与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与A3组、A2与A3组以及B、C两组各组内三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比较,AN、BN、CN(N=1、2、3)小组均值呈增大趋势(B1、C1组除外),B1、C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与B1组、A1与C1组、A2、B2、C2组以及A3、B3、C3组差异分别具有统学意义(P<0.05)。对9组数据进行双因素析因分析,可见因素a(牙本质肩领厚度)、因素b(牙本质肩领高度)对抗折性能均有影响,且因素a与因素b有交互作用(P<0.05)。
  2.各组试件折裂模式的比较:A组及B1、C1组的折裂模式相似,绝大多数为牙颈部及以上或肩领桩核部分的折裂,B2、C2、B3、C3组的折裂模式大多数为牙颈部以下根颈1/3的折裂,多为不可修复性折裂。
  结论:前磨牙牙本质肩领的高度和厚度对抗折性能均有影响,且二者有交互作用。临床修复根管治疗后的前磨牙,牙本质肩领高度1mm高,厚度颊舌向1mm厚、近远中向0.5mm厚时,其抗折强度即可承受生理状态下的最大牙合力。若所剩牙本质肩领过薄,可通过保留更高的肩领高度获得更大抗折性能;若所剩牙本质肩领过低,可通过保留更厚牙本质厚度以获得较大抗折性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