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标准差调整的理论研究
【6h】

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标准差调整的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混凝土配制强度研究现状

1.2.2 国内混凝土配制强度研究现状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有关的数理统计知识

2.1 随机变量及常用分布

2.1.1 随机变量

2.1.2 混凝土强度的特征数

2.1.3 有关的分布函数

2.2 抽样与估计

2.2.1 总体和样本

2.2.2 均值和方差的估计

2.3 回归分析

2.3.1 回归分析的思路

2.3.2 回归方程的拟合

2.3.3 回归方程的检验

3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3.1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3.1.1 混凝土强度的波动规律

3.1.2 混凝土强度保证率

3.1.3 混凝土配制强度

3.2 影响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因素

3.2.1 企业技术管理水平

3.2.2 水泥强度的影响

3.2.3 灰水比的影响

3.3 强度标准差与平均抗压强度的关系

3.4 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方法

4 建设工程σ-(f)统计分析

4.1 工程案例引入

4.1.1 基础数据采集

4.1.2 数据处理

4.2 统计分析

4.2.1 相关分析

4.2.2 回归分析

4.3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选取

5 强度标准差调整后的效益分析

5.1 水泥节约量

5.1.1 强度标准差调整后水泥用量

5.1.2 现行规程规定水泥用量

5.1.3 水泥节约量

5.2 资源、能源和环境影响度量化分析

5.2.1 资源消耗的量化分析

5.2.2 能源消耗的量化分析

5.2.3 环境影响的量化分析

5.3 成本量化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混凝土的使用已有200年历史,由于它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性能优越、成本较低、而且适用于各种自然环境,是世界上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社会总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建筑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混凝土工程又占建筑业较大的比例,在确保工程质量且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如何配制出符合当前技术管理水平而又经济的混凝土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技术管理水平、混凝土实际生产水平已快速发展,而与施工配制强度标准差相关的规程、规范必须具有因地制宜性、时效性,鉴于此,提出调整强度标准差,为国家制定与之相关的行业标准提供借鉴意义。
  本研究首先阐述国内外相关标准中混凝土配制强度及强度标准差发展状况,国内学者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就当前施工技术、混凝土实际生产水平而言,提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混凝土强度是随机变量,施工条件基本一致时相同设计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强度是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保罗米公式推导出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根据均值、方差的估计和混凝土强度的特性,将大量的混凝土试件强度数据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分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些强度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出强度标准差σ与强度平均值的回归模型,然后对不同的σ-f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合理的强度标准差推荐值。
  最后,结合当前建设工程规模、混凝土及水泥实际生产水平,定量分析用调整后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配制混凝土而节约的水泥量,以及因减少水泥量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