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兔微创气管插管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肺脑复苏效果比较
【6h】

兔微创气管插管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肺脑复苏效果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及分组

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 动物模型的建立

4 心肺脑复苏与监测

4.1 心肺脑复苏

4.2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发生情况监测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诱发心跳骤停及复苏情况

2 心肺复苏和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发生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机制及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对于健康成人,心脏骤停仍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几乎占心源性死亡的一半。尽管相关研究很多但解决的问题很少,而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生存率为2~11%。院内心脏骤停(In hospital Arrest, IHCA)生存率虽然较高,但也在15~22%。此外,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病率为30~60%,OHCA病人为10~20%。幸存者中仅3%~7%能恢复到以前的生活功能状况,其余生活质量及活动功能低劣,普遍呈昏迷或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不论是对家庭还是社会医疗资源都产生了严重的负担。所以,心跳、呼吸骤停后的脑复苏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的研究表明,脑复苏的关键在于早期脑保护。
  在院内施行心肺脑复苏时,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和复苏急救中有效通气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患者缺氧或无氧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血液,通过有效的心外按压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尤其是大脑、心、肺、肾等。但是由于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因素,即使是严格训练的麻醉科医师,插管失败率仍达0.5%~3.5%,那么,对于各科专科医师更是一种挑战。呼吸心博骤停,关键是要及时给予有效的组织供氧,因为脑组织对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最差。停止心跳后10s,脑内的可利用氧就会耗竭,大约5 min脑细胞中的ATP将耗竭。为了达到有效供氧,打开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是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rport, BLS)最有效的措施。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应该开放气道,保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恢复有效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心肺脑复苏后发生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即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是复苏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 PCAS模型常用心、肺、脑功能指标反映其功能变化。而心脏骤停后,采用那种气管插管方式效果最好,不同的气管插管方式是否对心肺脑复苏效果造成影响,目前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兔心脏骤停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麻醉后直接气管插管,麻醉后切开逆行气管插管和麻醉后微创气管插管后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复苏后心、肺、脑指标变化情况和生存时间。但现有的气管插管其创伤大,气道管理困难,复苏后动物存活时间短。鉴于此,我们在原模型的气管插管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探索建立一种更加符合实际的兔气管插管心脏骤停模型。
  目的
  探索一种损伤小的兔气管插管方式,及其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比较,提高心脏骤停模型质量以及为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料与方法
  选择大耳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麻醉后直接气管插管(A组)、麻醉后切开逆向气管插管(B组)、麻醉后微创气管插管(C组),每组10只。静脉注射氯化琥珀胆碱后,在呼气末夹闭气管插管。当达到心搏骤停标准后,维持5 min,然后开始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复苏前后动脉血压变化、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心、肺、脑)和存活时间。
  结果
  心搏骤停A、B、C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分别为50%、60%、80%(P<0.01);动物存活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3.4 h(11.6~35.8 h)、62.7 h(29.4~88.6 h)、79.5 h(40.9~118.2 h)(P<0.01)。
  结论
  兔心搏骤停后气管插管持续时间以微创气管插管为适宜,此模型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成功后生存率均较高,脑复苏成功,且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可作为心脏骤停研究的动物模型;可为脑复苏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