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6h】

孔子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孔子的生死观由他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构成。他的生命观包括他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珍爱,以及对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孔子尊重生命本身的存在,表现在重身、重生和重乐三个方面。重身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他人生命的爱护。在孔子看来尊重生命最根本表现于道德性生命的实现,因此他提出仁者爱人,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成全他人。他强调“知命”,以“天命”为使命坚定地践行仁义,这给他的人生奠定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基调。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根据在于具备名副其实的名声,一个德行兼备的人自然会扬名于外。另外。孔子重乐,雅乐带给他精神的享受,“乐”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的向往。重乐以“志于道”为“本”,孔子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就寓于其中。 孔子的死亡观包括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对死后世界、死亡仪式和死亡超越的认知。孔子是在认知到人之必死的前提下看待生的,人是必死的,认识到这个客观事实,人除了在有生之年发愤努力,其他都无暇顾及;生死有命,对人之必死的恐惧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只需尽人事,听天命。对于那些席不暇暖为道义奔走辛劳一生的人来讲死亡不是恐惧,反倒是一种让人欣慰的解脱。死亡可以通过子孙嗣继的方式得以超越,以血缘的延续和记忆留存后代的方式实现人的不朽。“杀身成仁”是超越死亡的另一种方式,在一定情境下,这种死亡选择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完成,也是“三不朽”的极致表现。孔子相信鬼神存在,认为有死后世界,鬼神以及死后世界的存在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孔子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伦理秩序和道德教化。孔子特别重视祭祀,丧葬祭祀活动表达了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以及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强化了尊卑秩序,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孔子安贫乐道注重精神追求的生活态度,追逐理想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对待死亡达观的态度对于当下社会中人们追逐物质迷失自我,狭隘的人生视界导致的精神虚空、生命无意义感,以及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死亡困境等给予了积极指引。

著录项

  • 作者

    张梦思;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永超;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孔子; 生死观;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