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
【6h】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人工智能

二 机器人

三 人工智能形象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研究现状

二 国内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形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演变历程

一 科幻电影初期的人工智能形象(1930—1950)

二 科幻电影类型成熟期的人工智能形象(1950-1970)

三 科幻与商业融合期的人工智能形象(1970-1990)

四 科幻与主流电影时期的人工智能形象(1990—至今)

第二节 人工智能形象演变的内涵逻辑

一 机械躯体向人体躯体转变

二 客体向主体转变

三 无性别向有性别转变

第二章 美国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形象的肌理解构

第一节 人工智能形象的身体成分

一 全金属人型

二 全金属非人型

三 金属骨骼覆盖人类皮肤

四 超级电脑/计算机程序

五 机械人类

六 类人肉身

第二节 人工智能形象的功能定位

一 服务型人工智能形象

二 情感型人工智能形象

三 战斗型人工智能形象

第三节 人工智能形象性别预设

一 男权意识凸显的机器人形象

二 女性气质鲜明的机器人形象

三 超越性别阈值界限的机器人形象

第三章 人工智能形象演变背后的社会生态与文化内核

第一节 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者人工智能形象的演变

一 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工智能形象变化的影响

二 信息科技的翻天覆地对人工智能形象变化的影响

三 生物科技突飞猛进对人工智能形象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人工智能形象演变隐含着性别意识的动态变迁

一 男女协同平等的“无性别”

二 男权社会的男子气概

三 女性意识觉醒的科幻智能

第三节 人工智能形象关涉的人机三重伦理关系

一 邪恶的矛盾体:对立关系

二 情感的共通体:主体无间性

三 超脱的旁观者:相处无目的性

第四章 当下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社会文化症候与方向

第一节 人工智能形象的文化侯症

一“唯技术化”的极端发展

二 人类主体性地位被消解

三 人类社会伦理与道德迷失

第二节 未来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何去何从?

一 科幻伦理的重新定位

二 作为人类“新成员”的未来人工智能形象

三 未来世界“后人类”的进化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机器人革命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成为电影学者关注的重要元素。如《禁忌星球》中头部呈半球形,里面的灯可以发光的机器人“罗比”,《2001:太空漫游》中闪着红光的无实体程序“HAL”,《星球大战》中头装微波发射器的金属人型机器人“C-3PO”和拥有三条腿的金属非人型多用途机器人“R2-D2”,《终结者》中穿着性感皮夹克、金属内骨骼覆盖着人皮的机器人“T—800”以及第一个CG主角机器人“T—1000”,《黑客帝国》中虚拟程序“母体”。在美国科幻电影中众多经典的人工智能形象,一方面,以高品质的视觉特效呈现出资本主义市场的艺术商品属性。另一方面,机械文明和人类文明相碰撞的虚幻场景中,人类以自我作为出发点,做出自我反省式的思考。 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形象内涵、艺术魅力及其所具备的社会文化功能。绪论部分针对相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一章针对人工智能形象在科幻电影发展历程演变的梳理,总结出人工智能形象由机械躯体向人形躯体转变、无意识向有自主意识转变、无性别向有性别转变的三个内涵逻辑。第二章从所选样本50位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进行分类,从形象的设定元素“身体成分”、“功能定位”、“性别预设”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形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数据呈现出人工智能形象建构的具体情况以及演变趋势。第三章从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人工智能形象的演变,阐述演变背后围绕性别权力关系,主导性地位在内的人类与人工智能形象关系的变化,解析银幕上的人工智能形象,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面临空前巨大的考验和挑战。第四章分析了当前科幻伦理的发展对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发展约束规范,以及对未来人类“新成员”人工智能形象的可能性想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