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墨子》道德体系研究
【6h】

《墨子》道德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墨子》道德研究现状

(一)对《墨子》中“道德”含义的解读

(二)对《墨子》中道德观点的研究

(三)对《墨子》中道德体系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爱义笃行的修身理家之德

第一节 爱无差等的兼爱之德

一、兼爱的内涵

二、君子修身的兼爱之道

第二节 尚利贵义的志功追求

一、义利关系的辨析

二、义利统一的处事方式

第三节 摩顶放踵的笃行意志

一、笃志笃行的信仰追求

二、舍身自苦的牺牲精神

第四节 恪守原则的理家之德

一、爱而有序的家庭关系

二、“大家”胜于“小家”

第二章 共利同体的社会之德

第一节 天下同体

第二节 共守规则

一、规则意识

二、“侠”的担当

第三节 赖其力而生

一、非命中的抗争精神

二、各司其职的社会觉悟

第三章 爱民利民的为政之德

第一节 以民为重的忧患意识

一、国之忧与君之忧

二、民之忧与臣之忧

第二节 尚贤尚同的君臣之德

一、尚贤之德

二、尚同之优劣

第三节 勤俭赏罚的辅政之德

一、非乐、节用中的勤俭之德

二、明鬼、节葬中的赏罚之德

第四节 兼爱非攻的外交原则

一、国家关系与国家形象

二、非攻与御敌

第四章 谐天崇俭的自然之德

第一节 谐天顺时的自然之德

第二节 崇俭惜物的生态之德

余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墨子》文本以“兼爱”为核心将修身、治家、理国等道德囊括到墨家的道德体系中,而尚利贵义、自苦笃行、以民为重、天下同体等观念成为构建其道德体系的重要认知基础,以此来协调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减少矛盾,改变当时利益冲突的战乱面貌,故“爱”成为墨家道德思想的代名词。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可以挖掘出其推己及人的“修己——爱众”道德理念,梳理出墨家道德思想中的逻辑关系及框架体系。 在《墨子》的道德体系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主要是指个人修身过程中的道德修养规范,个人修身要理解“兼爱”中爱无差等的道德意涵,笃行“贵利尚义”的处事原则,做到兼爱众生、义利统一、舍身自苦。而人与家庭之间的道德关系被《墨子》中的“兼爱”之德所弱化,家庭之德与个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社稷之重远远大于家庭个体的得失。在《墨子》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中最突出的是人与群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为政道德。百姓的利益成为施政的根本,尚贤、尚同、非乐、节用、非攻等则是教化各阶层百姓的政治手段,“任贤”是为政道德的起点。此外《墨子》中的社会道德还跨越了国家和等级的概念,将百姓都视为社会的主体,借助于“天”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力量来规劝万民,使百姓相信天下是共利同体的,并以“赖其力而生”的非命观来鼓励民众投入生产,改善生存状况。而《墨子》中人与自然之间道德的关系可以归纳为“谐天顺时”和“崇俭惜物”,自然界的“天”被人格化,天志、节用等观念是墨子对人与自然之间相处方式的价值指导,人类顺崇自然,节约用度,以时生财,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对于《墨子》道德思想的衰微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外因是社会条件的限制和人心的不统一,内因是墨子道德理论自身的缺陷,这二者是导致墨家道德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 《墨子》中的道德体系,看似直白零散,意蕴却十分深厚,它从治世的角度出发,以兼爱为根基,将个人、家庭、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道德构建,而其中的道德精华随着历代学说的演变也融入到中华文化中,成为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

著录项

  • 作者

    张静;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 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保国,陈建裕;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墨子; 道德;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