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等待戈多》的反戏剧手法
【6h】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等待戈多》的反戏剧手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Theoretical Premises

Chapter Two Dehumanized Characters and Pairing Relationships in Waiting for Godot

Chapter Three Direct Expression in Waiting for Godot

Chapter Four The “Indeterminacy” in Waiting for Godot

Chapter Five Waiting for Godot:Juxtaposition of Comedy and Tragedy

Conclusion

Works Cited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展开▼

摘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9年凭借其名剧《等待戈多》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公认的文学巨匠之一。《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荒诞派戏剧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贝克特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转折点,而且也是20世纪戏剧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自1953年问世以来,该戏剧就以其晦涩难懂的内容,荒诞不经的反戏剧形式而著称,因而在文学界,评论界颇受关注。直到今天,对于该剧的新见解依然不断问世,对它的评论或者阐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经典的魅力在于它的常读常新,它需要我们不断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探索。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个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力图使其戏剧摆脱西方传统戏剧的法则,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模式和风格。在反叛传统,超越现实方面等,贝克特比任何一位荒诞派剧作家都要彻底。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在人物塑造,背景设置,时间处理,戏剧语言及情节结构等方面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体现出了它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本文作者尝试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认识《等待戈多》的反戏剧手法,感受贝克特通过此剧所传达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这里,本文关注了四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深层模式削平;不确定性;戏拟和反讽。 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贝克特的作品,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创作缘由。第二部分是文本分析,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本文所应用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第二章分析“非人”的人物及“成对”的人物关系。在《等待戈多》中,人物作为“人”的主体性已经丧失殆尽;人物的形象被降到了最低的限度,被剥去了一切作为人的特征及尊严;人物不再是传统戏剧里的“性格化”而是“非人化”了。这种“非人化”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微妙关系上。《等待戈多》中人物关系的最大特征就是既互相隔阂又互相依赖的“成对”关系。第三章分析《等待戈多》中的“直喻”手法的使用,包括:贫乏苍凉的舞台及浑浑噩噩的人物;混乱的时空结构;贬值的戏剧语言及沉默美学。在这种“直喻”的手法下,剧情的所谓内在意义浮上表面,体现在荒诞的舞台形象中,读者不是通过阐释而是直接体验到了世界和生存的荒诞性。贝克特所采用的这种“直喻”手法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深层模式削平的策略。第四章分析《等待戈多》中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主题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第五章分析悲喜剧的并置。在《等待戈多》的悲喜剧并置中,贝克特对剧中悲剧性的因素加以了嘲弄性,喜剧性的模仿,不仅达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而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忧虑和同情。第三部分为结论:在贝克特独特的反戏剧手法中,我们不仅看到他对传统戏剧规范所进行的空前激烈的颠覆,也体会到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所传达给我们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贝克特高超的艺术手法不仅在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刚刚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革新中独领风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