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速成中学研究
【6h】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速成中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教育是党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因其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党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出了“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在教育上实行向工农偏斜的政策,提出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对工农进行文化教育。兴办工农速成中学,目的是为了抽调优秀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吸收他们入学脱产集中学习,使他们在短期内能够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并最终进入高校深造,为新中国的建设积蓄人才。
  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工农教育问题,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农教育经验,包括十年内战时期的识字扫盲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冬学教育经验;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亦是基于时代的需求,其时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大批人才,广大工农对学习文化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学习苏联扫盲经验也启示要创办工农专门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的发展历程按照党在工农速成中学方面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可归纳为产生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和终结阶段。自1950年4月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挂牌开学到1958年最后一届工农速成中学学生毕业,工农速成中学在党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9年的时间,但其作为党在教育领域关于“速成教育”的一次伟大探索,其办学目的在于招收具有一定革命实践经验的工农经过速成教育将他们输送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这即界定了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工农速成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领域创办的一种特殊人才培养机构,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预备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其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包括管理机制和教学机制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领导归属、财政支持、教师来源、学生招生工作、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其特殊的教学任务和独特的办学性质。
  工农速成中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各项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新中国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模式;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培养了工农速中精神。同时,工农速成中学也有不足之处:地方思想上不重视;学生普遍存在健康问题;照搬苏联经验。总结其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今天党进行社会治理,在教育方面拓展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