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6h】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及理论依据

1.1 消费异化的本质内涵

1.1.1 人与商品主客体关系颠倒

1.1.2 符号价值替代传统的使用价值

1.1.3 占有还是生存的重新选择

1.2 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1.2.1 消费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生产力

1.2.2 消费成为人们满足需要的唯一方式

1.3 消费异化的理论溯源

1.3.1 马克思关于人的消费思想概述

1.3.2 当代西方消费异化理论研究述评

第二章 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消费的内在关系

2.1 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内涵特征与结构

2.1.1 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2.1.2 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结构

2.2 消费需要是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动力因素

2.2.1 消费满足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

2.2.2 消费是人占有自己本质的必要环节

第三章 消费异化与当代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矛盾表现

3.1 对人与自然和谐素质的影响及表现

3.1.1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

3.1.2 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

3.2 对人与社会和谐素质的影响及表现

3.2.1 消费异化违反社会公平原则

3.2.2 消费成为衡量人们成功与否的标志

3.3 对人与他人和谐素质的影响及表现

3.3.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特征明显

3.3.2 消费异化使人成为单一的“经济人”

3.4 对人与自身和谐素质的影响及表现

3.4.1 人的主体性丧失

3.4.2 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3,4.3 人失去价值理性

第四章 构建科学消费观,促进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4.1 正确引导精神文化消费

4.2 提倡勤俭节约型消费

4.3 塑造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4.4 唤醒人们在消费中的主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认为:“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这种追求目的的需要在初步的生产行为中形成的素质,又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中得到确证,上升为新的素质。可见,消费需要是国民素质发展的动力因素,而国民消费实践活动就是其素质发展需要行为的外化表现,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有效活动。
   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促进物质文明空前提高的同时,人们的自我批判能力却逐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也处在下降状态,成为马尔库塞所认为的单向度的人,把无节制的物质消费当做人生追求的最大价值,以追求物质满足为目的享乐主义和异化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消极影响着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具体而言,消费虽然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为人占有自己本质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在人的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后,如果不树立科学消费观,人与商品的主客体关系就会发生颠倒,人逐渐被物控制和支配,成为物的奴隶,消费原本传统的使用价值被现时代的符号价值所取代。而且更加严重的是,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被物化成一种社会符号,受象征身份的符号所操纵,人因此失去主体地位,不再是自身的主宰,人的本质被异化,从而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人陷入素质失衡的困境。
   正因为存在消费异化问题,本文认真分析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研究消费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剖析消费异化对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影响,以及消费异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和谐素质发展带来的消极作用。以此为依据,就如何正确处理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提出国民应树立科学消费观,在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开展勤俭的、和谐的、科学的消费观教育,提高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意识。在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促进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水平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