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6h】

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新型农业现代化及其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1.1 新型农业现代化

1.1.1 新型农业现代化内涵

1.1.2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2 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1.2.1 科技创新

1.2.2 科技成果转化

1.2.3 科技支撑体系内涵

1.3 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1.3.1 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内涵

1.3.2 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内容

第二章 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现状透析

2.1 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

2.1.1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较弱且主体单一

2.1.2 农业科技人员匮乏及创新意识不强

2.1.3 传统耕作模式影响现代科技创新

2.1.4 高新科技与原始创新薄弱

2.1.5 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且缺乏激励机制

2.2 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现状

2.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相对较低

2.2.2 农业经营规模与科技成果转化不协调

2.2.3 政府阻碍转化服务且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封闭

2.2.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影响成果价值实现

2.2.5 政府原因造成产业结构职能失衡

第三章 制约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构建的因素

3.1 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

3.1.1 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且缺乏多元化投资主体

3.1.2 高校和企业难以成为创新主体

3.1.3 杰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

3.1.4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保护机制缺失

3.1.5 农业科技奖励体制不健全且制约科技创新

3.2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3.2.1 农民与农业科技成果所有者分离

3.2.2 政研产之间缺乏良好合作机制

3.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

3.2.4 农村低俗文化及科技成果功利主义制约转化

3.2.5 政府政绩考核重经济而轻农业

第四章 构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对策与出路

4.1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策与出路

4.1.1 拓宽主体多元化融资和创新

4.1.2 注重市场资源配置引领农业科技创新

4.1.3 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保险转移创新风险

4.1.4 实施杰出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提升农业创新

4.1.5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奖励体制

4.1.6 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经验与方法

4.2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对策与出路

4.2.1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提高农业经济收入

4.2.2 创建转化专项资金提高对成果转化的效益

4.2.3 明确政府转化权能及相关机构协调配合

4.2.4 健全科技信息应用及传播渠道

4.2.5 培养新型农民农业科技文化素质

4.2.6 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及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科学技术要成为第一生产力,关键环节有二:一是要有科技创新成果,二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科技成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元素和动力。中原经济区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后,其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与传统农业发展道路的最大不同,就是高度依赖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撑。
   目前中原经济区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农业现代化及“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改善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建立服务型政府,协调经济、粮食和效益的统一,实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环境友好发展,打造中国粮食核心区,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着眼于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界定并论述了相关概念,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支撑体系等概念的本质、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为探讨相关问题奠定了理论前提。全面梳理了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深刻剖析了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科学理论,借鉴国内外农业区域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国情和河南省省情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和路径。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必将为推进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现代化顺利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必将为建设“中国粮仓”,破解“三农”难题,夯实“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