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增收视域中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
【6h】

农民增收视域中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阐释及相关性分析

2.1 农民收入

2.1.1 农民收入类型划分

2.1.2 当下农民收入概况及影响因素

2.2 农地制度

2.2.1 农地制度的内涵

2.2.2 农地制度的功能

2.3 农地制度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农地制度与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

3.1 新中国建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2 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初期

3.3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状

第四章 现行农地制度的增收缺陷

4.1 土地所有权边界不明确

4.2 农民家庭对土地的应有权益得不到保障

4.3 农地细碎化导致的不公平与效率低下

第五章 农民增收的农地制度创新选择

5.1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

5.2 培育农村土地高效流转的市场运行机制

5.3 规范并完善农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5.4 推行农地制度股份合作制,实现农民增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民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明显。而影响农民收入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农地制度的变迁问题,二是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因此,农地制度的完善与否,决定着我国土地资源能否被优化配置,也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不管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探索,农地制度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对于农村土地的配置效率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都不容忽视。同时农地制度还是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载体,是优化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中介。回顾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是曲折前进的。在新中国建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为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了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否定了农民个体私有,实行农民土地归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后,在土地归国家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现了使用权与承包权的分离,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联产承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化改革,我国逐步进入了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阶段,当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地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弊端,如农村土地产权结构不明确,不能够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收益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木畅,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民增收较为缓慢;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无法得到保障,这必将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改革农地制度需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培育农村土地高校流转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并完善农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推行农地制度股份合作制,实现农民增收。因此,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农地制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