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u/CeO2界面及其与H2S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h】

Cu/CeO2界面及其与H2S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CeO2的应用

1.1.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CeO2

1.1.2 CeO2与H2S等含硫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进展

1.2 纯Cu体系硫中毒现象的研究现状

1.3 Cu/CeO2体系的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绝热近似

2.2 密度泛函理论

2.2.1 Thomas-Fermi模型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2.2.3 Kohn-Sham方程

2.2.4 交换关联项

2.3 赝势方法

2.3.1 PAW势

2.4 第一性原理计算

2.4.1 VASP简介

2.4.2 DFT+U

2.5 第一原理的热力学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CeO2(110)界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1 前言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

3.2.1 方法

3.2.2 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个Cu原子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

3.3.2 Cu4小团簇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

3.4 小结

第四章 Cu/CeO2体系的抗硫中毒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计算方法与模型

4.2.1 方法

4.2.2 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计量比和被还原的Cu12/CeO2(110)体系

4.3.2 H2S气体与Cu12/CeO2(110)界面的反应

4.3.3 硫原子与Cu12/CeO2(110)界面的反应

4.3.4 硫原子对Cu12/CeO2(110)界面的活性的影响

4.3.5 铜带除硫反应的第一原理热力学预测

4.3.6 Cu12/CeO2体系的抗硫中毒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负载有铜的二氧化铈体系(Cu/CeO2)因其优良的催化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研究发现Cu-CeO2可以用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材料,用来替换传统的Ni/YSZ阳极。传统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是Ni/YSZ,即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然而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通入的燃料中不可避免地混有一定的H2S杂质气体,实验发现,微量的H2S就可以显著降低Ni/YSZ阳极的性能,即所谓的硫中毒现象。为了解决阳极硫中毒的问题,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方法之一便是寻找其它替代阳极材料,例如用Cu/CeO2体系代替Ni/YSZ体系,但其抗硫中毒的机制尚不明确。尽管对于孤立的Cu体系和CeO2体系与H2S分子及其它的含硫气体的相互作用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复合体系Cu/CeO2与H2S相互作用的理论工作未见报道。
  本文首先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铜原子和Cu4团簇与二氧化铈(110)面的相互作用,了解其吸附性质,并构造CeO2(110)面负载Cu12带的构型来研究其与H2S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并用第一性热力学方法预测温度和压强对此反应的影响,以期揭示Cu/CeO2体系高抗硫中毒能力的理论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
  1.研究了单个Cu原子及Cu小团簇与CeO2(110)面上的吸附构型,价键特性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1)单个铜原子稳定吸附在CeO2(110)面的O桥位,吸附能为3.38 eV;(2)当Cu4团簇吸附在CeO2(110)面上时,发生一定的扭曲,吸附能为5.42 eV;(3)Cux(x=1,4)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导致带隙区域引入了新的电子态,间隙态的电子主要来自于Cu及其近邻的O和Ce的贡献。间隙态位于费米能级的附近,它的出现能增强二氧化铈(110)表面的活性;(4)当Cux(x=1,4)吸附在CeO2(110)面时,被氧化为Cuxδ+,同时衬底表面的Ce4+被还原为Ce3+,即Cux/Ce4+→Cuxδ+/Ce3+;(5) Cuxδ+-Ce3+催化活性中心的个数随着Cu团簇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2.研究了H2S与Cu12/CeO2界面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对于Cu12/CeO2(110)体系,未覆盖的CeO2表面处氧空位的形成能比界面处氧空位的形成能低,说明表面氧的活性比界面氧的活性高,从而可以推测燃料的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二氧化铈的表面而不是Cu12/CeO2界面处。计算表明,Cu12/CeO2(110)体系中可能存在氧溢出过程,即衬底二氧化铈表面的一个氧离子可以溢出至铜带上,且此过程是放热的,表明在Cu带存在的情况下,衬底二氧化铈上的氧是非常活跃的。H2S解离生成的硫原子倾向于吸附在Cu带上,而不与二氧化铈反应。即使硫能与二氧化铈反应,它在二氧化铈中的扩散是非常困难的,从而避免了深层的中毒。另外,通过热力学分析,在合适的水分压下,Cu带上的硫可以通过与水反应生成SO2被消除。因此,Cu带上硫的富集和体系的硫中毒可以被避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