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吉拉·卡特《爱之宅的女主人》中的互文性研究
【6h】

安吉拉·卡特《爱之宅的女主人》中的互文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Introduction

0.1 Angela Carter and Her Short Stories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Questions

0.4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Objectives

0.5 Organizations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1.1 Introduction to Intertextuafity

1.2 Intertextuality in The Bloody Chamber and Other Stories

Chapter Two Intertextuality in “The Lady of the House of Love”

2.1 Parody of the Characters of “A Rose for Emily”

2.2 Rewriting the Plots of “Sleeping Beauty”

2.3 Allusion to Dracula’s Theme

Chapter Three Multi-Intertextual Effects in “The Lady of the House of Love”

3.1 Angela Carter’s Demythology Career

3.2 Angela Carter’s Myth Reconstruction

Conclusion

Works Cite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丰富的题材而受到广泛关注。她的作品中融合了女性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哥特式风格、流浪汉小说题材,她尤其擅长运用互文性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197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血室与其他故事》已有中文译本并在中国受到最多的关注。小说集中共有10篇短篇小说,都是对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再创作,大部分评论家认为其互文的对象主要是欧洲传统的童话故事,例如“白雪公主”、“蓝胡子”、“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等。但是笔者认为小说集中的“爱之宅的女主人”的互文对象不止一个,既有童话故事又有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而已有的评论则鲜有提及。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互文性理论对“爱之宅的女主人”中的互文性手法进行详细的阐述,来探讨卡特通过不同的互文本所表达的意图。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综述安吉拉·卡特的互文性写作及《染血之室和其他故事》的已有研究和本文所运用的互文性理论,着重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和转向。第二部分分析了“爱之宅的女主人”对威廉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戏仿,本章节分析了主人公“女伯爵”和“艾米丽”的异同以及作者的戏仿意图。卡特借助于“女伯爵”这个不同于“艾米丽”的女性形象以及二人相似的命运却得到不同的结局的比较,表达了女性自救意识的重要性,从而展现了卡特戏仿“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意图在于告诫女性在面临男性压迫的时候要勇于并善于自救。第三部分分析了“爱之宅的女主人”对“睡美人”故事情节的改写。改写后的童话彻底打破了传统童话当中女性的弱者形象,重塑了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甚至颠覆了二者传统的强势与弱势的地位。第四部分探讨了“爱之宅的女主人”和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的作品《德古拉之吻》的互文关系。卡特在这一新的吸血鬼故事中融入了浪漫爱情元素,将一个冷漠的吸血鬼女伯爵描述成一个渴望爱情的情窦初开的少女,并且融入了性话题并从此方面再一次宣扬了女性地位改善的必要性和方法。结论部分对“爱之宅的女主人”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以及卡特的多重互文手法的运用予以总结和阐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