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栽培平菇品种的体细胞不相容性及与RAPD分析的关系
【6h】

中国栽培平菇品种的体细胞不相容性及与RAPD分析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丝状真菌的生长方式以及平菇的生活史

1.1.1丝状真菌的生长方式

1.1.2平菇简介及平菇的生活史

1.2担子菌无性生殖阶段的基因重组

1.3担子菌之间的非己识别

1.3.1有性生殖阶段的非己识别

1.3.2无性生殖阶段的非己识别

1.4真菌的体细胞不相容性系统

1.4.1真菌的体细胞不相容性系统的分类

1.4.2等位系统

1.4.3非等位系统

1.5体细胞不相容群的划分方法

1.5.1分群方法

1.5.2拮抗线检验

1.5.3异核体不相容性检验

1.5.4部分二倍体分析

1.6拮抗线

1.7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1.7.1理论依据

1.7.2原理

1.7.3 RAPD应用

1.8体细胞不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1.9研究体细胞不相容性的意义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菌种

3.1.2实验用培养基

3.1.3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3.1.4实验用试剂和原材料

3.2实验方法

3.2.1拮抗线实验方法

3.2.2拮抗线显微观察

3.2.3菌丝体的获得和总DNA的提取

3.2.4PAPD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平菇种内和侧耳属种间菌株拮抗线类型

4.2平菇种内和侧耳属种间菌株拮抗线的显微观察

4.3平菇种内和侧耳属种间23个菌株间的拮抗线类型分布

4.4平菇种内菌株的RAPD聚类分析结果

4.4.1平菇菌株总DNA的提取

5讨论

5.1我国栽培平菇品种间的拮抗线具有多态性和数量性状特性

5.2应用拮抗实验对我国栽培平菇不同品种聚类分析

5.3我国栽培平菇不同品种的RAPD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拮抗线是丝状真菌中同种的不同个体相遇时,在接触区域形成的线状或区域状的可见分隔。它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体细胞不相容性作用的结果,是由体细胞不相容性基因控制。我国平菇栽培历史较长,栽培品种繁多,但对其拮抗线表型还缺乏详细资料。拮抗线实验简便易行,常用于菌株鉴定分类,我国平菇栽培品种拮抗线实验结果与应用分子标记如RAPD分析结果是否一致,还未见报道。 本文对19个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和4个侧耳属(Pleurotus)菌种白灵菇、凤尾菇、鲍鱼菇和榆黄蘑进行了配对拮抗试验,依据形成的拮抗线特征可将拮抗线分为菌丝集结型(A型)、隔离带型(B型)和暗线型(D型)三类。菌丝集结型拮抗线是在两个体接触的地方,菌丝纠结变厚,气生菌丝增多;隔离带型拮抗线是在菌丝接触区域出现一条带状的由于菌丝稀少而形成的分隔;暗线型拮抗线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在两菌交接的地方有一条色素分界线。对各类拮抗线显微观察,暗线型(D型)拮抗线区域有菌丝自融形成的溶菌沟,另2种拮抗线中没有菌丝自溶。 平菇种内的19个菌株配对出现拮抗线的比率是100%,其中菌丝集结型(A型)、隔离带型(B型)和暗线型(D型)3种拮抗线的百分比分别是24.57%、22.86%和52.57%。以平菇种内19个菌株间形成的拮抗线类型分别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从相似性系数0.48处截断,可将其分为3个类群。由于体细胞不亲和性基因的相对保守性,所以,我国栽培平菇菌株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应用13条随机引物扩增后,对19株我国栽培平菇不同品种进行RAPD聚类分析,该19株菌株的遗传相似性高达0.85以上,该19株栽培平菇属于同一个种的可能性极高,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 应用拮抗线实验和RAPD分析得到的2个聚类分析结果具有相当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以少数体细胞不亲和性位点(3个或以上)进行聚类的,而后者是应用13条随机引物对菌株基因组中的上百个核酸位点进行扫描考察进行聚类的,其中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体细胞不亲和性位点。 通过拮抗线实验和RAPD分析从表型和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了我国栽培平菇品种的体细胞不亲和性位点的多态性及广泛和复杂的遗传背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指导亲本选配,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增加后代的遗传变异,选育出综合性状更好、更适合我国栽培条件的优良平菇品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