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某些地区家兔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黄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史研究
【6h】

河南省某些地区家兔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黄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史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兔球虫病是养兔业的大敌,各种月龄的家兔均能感染发病,尤其是对3月龄以下幼兔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率为50%-90%,死亡率20%-30%。家兔在各个季节都可能感染发病,温暖、潮湿季节或环境,球虫病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30%-100%。
   为掌握目前河南省家兔球虫病的流行动态及种类分布,笔者2007年10月到2008年6月对河南省部分种兔养殖场球虫感染情况及其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区球虫感染率均很高,养殖场感染率为100%(8/8),总感染率达到64.59%(693/1073),作者按断奶前,1-3个月龄,4-6个月龄,7-12个月龄,1年以上6个年龄段进行划分以统计不同年龄的球虫感染率,其结果分别为67.12%(49/73),76.03%(184/242),59.87%(282/471),65.22%(150/230),49.12%(28/57)。从家兔的品种来看,獭兔的感染率为62.79%(297/473),肉兔的感染率为85.90%(329/383),长毛兔的感染率为30.88%(67/217)。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艾美耳球虫11种,即微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exigua),盲肠艾美耳球虫(E. coecicola),斯氏艾美耳球虫(E. stiedai),肠型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梨形艾美耳球虫(E.piriformis),新兔艾美耳球虫(E. neoleporis),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穿孔艾美耳球虫(E. perforans),无残艾美耳球虫(E. irresidua),中型艾美耳球虫(E.media),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
   为了解黄艾美耳球虫的内生发育史,首先培育无球虫兔,然后应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取E. flavescens,感染无球虫兔扩增卵囊数量,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纯种 E.flavescens卵囊。
   将23只无球虫兔编号为1-23号,1-8号每只经口接种 E.flavescens卵囊440×104,9-14号每只经口接种剂量为50×104,15-22号每只经口接种剂量为20×104,23号为空白对照。1号在感染后6小时剖杀,2号在感染后12小时剖杀,此后每间隔12个小时按编号顺序剖杀一只试验兔,取各个肠段样品,制作粘膜涂片和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研究黄艾美耳球虫的内生发育史,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共进行4代裂殖生殖和1代配子生殖,从成熟裂殖子的形状和裂殖体中所含的裂殖子的数量多少分析,每一代裂殖生殖阶段均可能出现两种类型的裂殖体。
   感染后6-24小时,在十二指肠固有层的组织切片中,十二指肠粘膜涂片中均观察到少量的子孢子,形状不规则,在粘膜涂片中呈香蕉形,子孢子平均大小为17.3×4.7μm。
   感染后60—72小时为第一代裂殖生殖,寄生部位在空肠的绒毛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中,裂殖体可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种,粗型裂殖体含2-4个裂殖子,且裂殖子形态较粗短,平均大小4.7μm×2.1μm,细型裂殖体含8-18个裂殖子,且裂殖子形态呈细长状,平均大小11.1μm×1.5μm,感染后84小时进入第二代裂殖生殖时期,主要寄生于盲肠和结肠的肠腺上皮细胞中,第二代粗型裂殖子大小平均为5.3μm×1.8μm,细型裂殖子为10.3×1.7μm,第三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96-120小时,主要在盲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第三代粗型裂殖子大小平均为5.1μm×1.6μm,细型裂殖子为10μm×1.4μm,感染后144-153小时是第四代裂殖生殖时期,裂殖体主要集中于盲肠和结肠的肠腺上皮细胞中,第四代粗型裂殖子大小平均为4.2μm×1.4μm,细型裂殖子为7.5μm×1.2μm。
   感染后117小时,黄艾美耳球虫第四代裂殖子侵入新的宿主细胞或在原寄生细胞内开始有性生殖。第四代裂殖子中一部分在细胞中发育成小配子体,另一部分则发育成大配子体。随着进一步的发育,大配子体细胞逐渐增大,其胞浆颜色也随之逐渐变淡,同时出现愈来愈多的界限清晰的嗜酸性脂滴样颗粒(囊壁形成体即成囊颗粒的前体),这些颗粒先是分散于细胞质中,随后逐渐向细胞限制膜移动,至成熟时,红色的颗粒基本都已经聚集到了限制膜的内层,细胞内只剩有淡红色的颗粒。在发育过程中,大配子体中有一个紫红色的核位于细胞的中央,核的中央还有一个暗色的核仁。成熟的大配子体23.4μm×24μm。早期的小配子体细胞质呈紫红色,随着进一步的发育,小配子体开始增大,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界限清晰的紫色核,早期小配子体不易与裂殖体区别,当发育成多核体后,核仁变得不明显,易于区别。在多数的小配子体中,这些核逐渐向限制膜移动,细胞中央只有少量的核及紫红色的絮状残体。大配子体与小配子体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核大,核仁明显,后者核仁不明显,核小。随着发育的进程,成熟的小配子从小配子体中游离出来,成熟小配子呈香蕉形,游离于带虫空泡内,头端为顶体,其下为基粒,两根鞭毛附着于基粒上。
   成熟的带鞭毛的小配子从小配子体中游离出来后,开始主动寻找成熟的大配子体,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子。原来聚集与大配子体限制膜内层的成囊颗粒开始聚合形成卵囊壁。小配子则形成卵囊的核。感染后201-215小时,在盲肠和结肠的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卵囊。感染后9-10天卵囊开始排出。内生发育具有典型的寄生部位特异性。
   子孢子侵入小肠腺上皮需白细胞的介导。子孢子系主动侵入白细胞并在其内发育成为球形的滋养体,进而被转运至腺上皮内开始裂殖生殖。
   黄艾美耳球虫感染后引起的肠粘膜损伤主要发生于感染后177小时。绒毛人片脱落,结缔组织裸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