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丛枝病植原体在泡桐体内分布特点和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6h】

丛枝病植原体在泡桐体内分布特点和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1.文献综述

1.1 泡桐丛枝病

1.1.1 丛枝病的危害

1.1.2 植物丛枝病发病机理

1.1.3 泡桐丛枝病的传播途径

1.1.4 植原体在寄主体内的运行特点

1.1.5 防治技术

1.2 植原体病病原研究

1.2.1 植原体的侵染范围

1.2.2 植原体分类

1.2.3 植原体的检测

1.2.4 PCR技术在植原体研究中的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水培

3.2.2 DNA提取

3.2.3 植原体检测

3.3 主要试剂

3.4 主要的仪器、设备

4.结果与分析

4.1 泡桐丛枝病的病情分级

4.1.1 表现症状水平

4.1.2 组织显微水平

4.1.3 分子水平

4.2 植原体在丛枝病不同发病程度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

4.2.1 植原体在轻度发病程度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

4.2.2 植原体在中度发病程度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

4.2.3 植原体在重度发病程度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

4.3 泡桐植原体的周年消长规律

4.3.1 植原体在叶片中的周年消长规律

4.3.2 植原体在毛泡桐枝条中的周年消长规律

4.3.3 植原体在主干韧皮部中的周年消长规律

4.3.4 植原体在毛泡桐根中的周年消长规律

4.4 植原体在毛泡桐丛枝病枝条中的越冬能力

4.5 丛枝病组培苗体外植株再生过程中植原体的存在情况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病原浓度与症状表现的关系

5.2.2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在地上部的自然越冬能力

5.2.3 根与丛枝病症状表现的关系

5.2.4 温度对植原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图版

展开▼

摘要

泡桐原产我国,是我国重要的优势特色树种。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生产栽培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对泡桐的推广和栽培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影响泡桐推广种植的重要障碍。本试验以毛泡桐的患丛枝病植株为实验材料,利用Nested-PCR、直接PCR和DAPI染色技术,对泡桐丛枝病原体在毛泡桐体内的分布和周年消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植原体冬季在地上器官中的存在和感染能力,以及根部和丛枝病病发生的关系等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患丛枝病植株进行丛枝病的表观症状分析、DAPI检测和直接PCR检测结果,对其从外部形态和组织显微、分子水平进行病情分级。初步弄清了三种分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丛枝病表观症状越严重,DAPI荧光染色结果荧光亮点越多、PCR扩增结果目的条带越亮。 (2)通过植原体在毛泡桐不同发病程度的部位分布特点不同。重度患病植株的各个器官中均可存在病原,普遍性:中度发病程度的植株某个方位有丛枝,则与发病部位同侧的健康叶片、枝条以及根和主干韧皮部中也存在病原,地上地下对应性;在相同器官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器官的病原浓度都存在差异,不均匀性等特点。随着丛枝病病情的加重,普遍性增强,不均匀性下降。 (3)树体中植原体的周年消长规律随器官不同而不同。病根中,9月病原浓度最高,到12月底至翌年3月病原浓度很低;在病枝中,病原浓度8月达到最高,随秋季来临有所下降,到冬季的12,1,2月疯枝中病原浓度在一年中降到最低。病叶中的病原含量在7月份达到最高。整体看,与病根、主干韧皮部中的病原浓度比较,枝条、叶片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4)丛枝病水培枝条萌芽出现了丛枝症状,并且可以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这说明冬季泡桐植原体具有感染和转移能力。水培枝条在没有根产生的情况下,可以导致萌芽表现丛枝病病症状,说明毛泡桐植原体是否运行到根部增殖和丛枝病症状表现没有必然联系。 (5)在丛枝病毛泡桐组培苗体外植株再生过程中,一直没有根的产生,但是在新生芽中也检测到了大量植原体。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毛泡桐植原体是否运行到根部和丛枝病症状表现没有必然联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