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 Fitch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抗蚜性初步鉴定
【6h】

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 Fitch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抗蚜性初步鉴定

代理获取

摘要

利用农作物自身的抗性是控制害虫为害的重要途径。玉米蚜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本论文以河南省4个主栽玉米品种和7个具有不同抗性的自交系为材料,在河南驻马店和郑州两地,研究了玉米蚜及其主要天敌在不同品种(系)田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在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分布状况,探索了以蚜虫指数作为玉米抗蚜性的鉴定标准;同时利用刺探电位(EPG)技术研究了玉米蚜在不同抗性玉米及转Bt基因玉米上的取食行为,期望研究结果能为玉米品种的抗蚜性鉴定提供初步指标,为玉米抗蚜育种和玉米蚜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玉米蚜的田间消长规律:在整个玉米生育期系统调查玉米蚜种群数量,结果显示,玉米蚜在7月上中旬迁入玉米田,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其数量增长高峰期,9月下旬迁出玉米田,说明玉米蚜的适宜生长期为玉米的抽雄期至灌浆期。对玉米蚜种群密度调查显示不同玉米品种(系)上的蚜量差异较大,说明玉米不同品种(系)的抗蚜性存在很大区别。
   不同玉米品种(系)的抗蚜性:采用蚜情指数对供试的11个玉米品种(系)进行抗蚜性分析,初步鉴定出高抗品种2个,分别是浚单20和郑单958;中抗品种2个,分别是良玉88和先玉335。在供试的7个自交系中,玉米抗性也有不同,抗性最强的2个品种是昌7和昌7-2,在两地的鉴定结果达“抗”或“高抗”水平;高感品种1个,为齐319;旱21在两地的鉴定结果不一致,但抗感性级别接近。利用蚜虫指数在两地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玉米蚜在玉米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对玉米蚜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玉米蚜在玉米雄穗和雌穗上分布最多,危害时间最长,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穗部蚜虫数量能作为全株数量的计量指标,玉米蚜的最佳防治期应为玉米抽雄期;对玉米蚜不同翅型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有翅蚜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迁移,达到扩散种群、趋向有利环境的目的。
   玉米蚜主要天敌数量消长规律:玉米蚜的天敌种类多,但田间常见的天敌较为单一,主要为瓢虫和蜘蛛等。系统调查瓢虫和蜘蛛混合种群的消长规律,根据其种群消长趋势可知,瓢虫是玉米蚜的专一捕食者,蜘蛛为广食性捕食者。该结果可为玉米蚜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玉米蚜在不同品种上的刺吸取食行为:对玉米蚜取食行为的EPG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蚜在感蚜玉米品种上刺探时间和次数及唾液分泌次数和时间较少;而在抗蚜玉米品种上刺探时间和次数及唾液分泌次数和时间较多,说明抗性玉米品种韧皮部可能存在阻碍玉米蚜取食的抗性因子。同时进一步证实了田间抗蚜性筛选的鉴定结果。
   对比玉米蚜在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上的EPG参数发现,转Bt基因玉米针对非靶标害虫虽无直接的拒食作用,但仍对蚜虫的取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这种取食阻碍不明显,因此对玉米蚜没有显著的抗性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