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6h】

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村和农村

1.2.2 农村居民点用地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2.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5 中心地理论

3 数据来源及研究区域概况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区位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社会经济条件

3.2.4 土地利用现状

4 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4.1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1.1 变化幅度

4.1.2 用地转移分析

4.1.3 变化速度和趋势

4.1.4 区域差异分析

4.2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4.2.1 景观参数选取

4.2.2 总体演变规律

4.2.3 不同区域演变规律

4.3 驱动因素分析

4.3.1 自然因素

4.3.2 社会经济因素

4.3.3 文化和制度政策因素

4.3.4 相关分析

4.3.5 回归分析

5 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势预测

5.1 模型及其模拟方法

5.1.1 马尔可夫(Markov)

5.1.2 元胞自动机(CA)

5.1.3 CA-Markov模型

5.2 模拟过程

5.2.1 确定元胞要素

5.2.2 转换面积表

5.2.3 条件概率转换图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数量变化分析

5.3.2 景观分析

6 农村居民点潜力评价及分级

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6.2.1 主成分分析原理

6.2.2 分析过程及结果

6.3 潜力分级

6.3.1 聚类分析原理

6.3.2 分析结果

7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7.1 布局微调

7.1.1 规模调整标准

7.1.2 区位调整标准

7.1.3 微调结果

7.2 确定迁移范围

7.3 对比验证

8 结论和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了重要转变,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变化,使之呈现出布局散乱的村容村貌特征,加之缺乏规范的规划引导,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农村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关研究,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等意义重大。
  本文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从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内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变化两个角度,阐述1990~2011年间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数量特征和景观特征;定性选取可能引起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定量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而建立逐步回归拟合方程;结合驱动因素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件,建立CA-Markov预测模型,模拟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及空间分布;从农村居民点自身特点出发,充分考虑现状特征,引入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指数等评价指标,结合驱动因素和未来发展状态,提取村庄发展潜力主成分;聚类分级后设定农村居民点的潜力分区;从区位和规模上对初步方案进行微调后结合地理学理论,利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各自的影响空间,决定拆并的农村居民点的迁移范围,实现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最后对优化前后的布局状况做对比验证,说明优化结果的科学性。
  得到如下结论:
  (1)农村居民点用地处于“涨势”状态,且双向转换频繁,开始有不平衡态势的趋向。转出类型上,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转入类型上,主要由耕地转入,且转入贡献率远大于转出贡献率。
  (2)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的相对变化率存在明显空间分布差异,不同地貌、不同行政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大。
  (3)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景观特征集中规模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4)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的驱动因素按照贡献量大小依次为:村庄初始规模>GDP>耕地面积>距离城镇距离,和距离城镇距离呈负相关,其余成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减少的驱动因素按照贡献量大小依次为:村庄初始规模>坡度>人口>耕地面积,与人口成负相关,其余成正相关。
  (5)未来期在规划的控制下,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处于缓慢减少状态,呈现平衡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开始向集约、集聚化方向发展;斑块规模区域差异减小,形状呈现越来越规则的态势。
  (6)全市共分为4个潜力分区:重点布局区—适度布局区—限制布局区—优先布局区。经过优化调整后形成3级村庄布局体系:集镇—中心村—基层村。
  (7)对优化前后的布局状况做对比验证,优化后村庄空间布局趋于均匀分布,更便于发挥中心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