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h】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交往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现象,通过交往,个人才能成为社会人,才能获得发展,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使得交往的时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多次提到“交往”。交往既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亦指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既包含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也包含彼此的精神交往:交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归宿。没有交往,人,也就没有社会关系,其社会本质也就无从形成、发展,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人。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其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理性思维不足,感情用事相对较多,美好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碰撞,热情与迷惘并存,因此,此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阶段。新技术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大学生陷入了迷惘中,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们构建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它强调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内容要随实践的变化而改变。
   本论文结合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研究,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其次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第二章为马克思交往理论综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社会人的发展的基础,强调交往双方的互主体性,突显客体的中介性;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保健、调节等诸多功能,为构建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三章介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社会普遍认为相比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传统模式太过于注重政治性,太重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传统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效果越来越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构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四章介绍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往,通过与大学生的和谐交往而实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亦即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主体-主体”。为建立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坚持实践原则,通过实际的经济政治交往活动提高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的主体性,体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倡导一种真正的平等,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够积极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谐共生。当前的经济、政治、技术环境是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前提条件,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也要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在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教育以外,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信仰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为结语、参考文献及致谢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