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渴望和谐整一——从伊格尔顿辩证统一观看文化冲突
【6h】

渴望和谐整一——从伊格尔顿辩证统一观看文化冲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the Correlating Archetypal Image of Circle

1.2Organicism as the Incarnation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3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ism on Later Critical Schools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Marxist Totality and Its Representative - Terry Eagleton

2.1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s of Marxist Totality

2.2 Terry Eagleton: A Deconstructionist Marxist

Chapter Three: Contradictory Unity in Literary Works

3.1 Ideology

3.2 Unity and Ideology

3.3 Terry Eagleton's Enrichment of Marxist Analysis by the Borrowing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Chapter Four: Unity in the Post-colonial Climate

4.1 Dialectical Unity within the Concept of Culture

4.2 Postcolonial Studies as Alternative Means of Perceiving Culture

4.3 The Voice of the Subalter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我们在面对后殖民情境中第一世界宗主国文化或霸权文化与第三世界边缘文化或被支配文化之间令人抑郁的冲突时,究竟应该采用什么视角,学术界论者蜂起,异见杂陈,其中不乏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本文运用身为解构主义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罩-伊格尔顿在对作为特殊例子的文本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意识形态研究法,试图对纷纭复杂的辨证统一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在强化完全展开的整体论视角的同时,使边缘文化的精华能够保留下来、进而传播开去,而不是为曲意迎合霸权主义的期待而牺牲其独有的尊严和身份。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引言,集中讨论了整体性原型及其相关意象圆形,作为这一集体无意识的体现的“有机整体说”,以及“机体说”对后世批评流派的影响。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扼要介绍了圆型意象一圆形或球形:它是整体性或统一的一个意象,源自著名的曼荼罗圆形意象和象征性图示,特别是在印度教密宗与佛教密宗之中,表示圆满和谐、完美的秩序以及对精神统一和整合的欲求。本节的目的是要说明,圆形原型或整体性原型,作为一个反复出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是这一集体无意识不可缺少的关联物,很久以前就在无意识的人类心灵中扎下根来,经过不同历史时期和生活在各地的人代代传承,至今依然还是人类的财富。第二节是对有机主义,即有机整体说,及其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完满体现的概述。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们认为,艺术作品也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有机化统一体。它的“成长”,同从胚芽到胚胎最终再到充溢着生命活力并由具有潜在活力系统的完全发育成熟的有机体,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尽管很可能各具特色,甚或纷繁散乱,但各个部分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相互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以便确保统一的整体具有总体性的整合。诸如新批评、现象学批评以及解构主义批评等随后的批评流派,都深受被视为对整体性欲求的体现的有机统一的影响。尽管有机主义的种种信条和理想屡遭批评、攻击和争议,但它们始终都是色彩纷呈的诸多思潮无可质疑的背景。有关这一论点的讨论,本章第三节多有涉及。第四节陈述了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及其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分为两节。本文作者在第一节试图对总体性这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语汇中占据突出地位的关键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简洁扼要的回顾。本节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作为一种形式的历史理论,是如何不仅为相关社会经济语境下的交互研究提供了资源特别丰富的机缘、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本质性的条件,而且又是怎样凭借着它的经典概念“总体性”来展现出它持久的魅力的。换言之,总体性就是整体性或者说圆满。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不单单是圆形原型的派生物,这种无意识的最为普遍的象征,其意识形态策略更是令人信服地为被视为某种有机统一的文学作品的辨证分析提供了适宜的可能。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特里·伊格尔顿的“辨证统一”,本文作者在第二章第二节对这位理论家的批评生涯作了简要的介绍。作者认为,正是特里·伊格尔顿的矛盾的身份形成了他特有的文学批评形式。 第三章“文学作品中的矛盾统一”分为三节。第一节在考察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变化发展的同时,试图对特里·伊格尔顿有关意识形态与统一之间关系的观点再进一步详作探究。本文作者从伊格尔顿对几部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富有创见的研究中推论出乔治·卢卡奇及皮埃尔·马歇雷对他有很大影响。因此,作者在第三章第二节结尾得出结论认为,是特里·伊格尔顿特殊的生活背景及其解构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身份,促成了他矛盾的辨证统一观,因而其最终形成受制于意识形态矛盾和有机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节讨论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和梦幻分析所作的精妙类比,认为这种类比无疑也是对他这一见解的进一步生动的体现:文本的不和协、不完整,是由意识形态之内和之问的种种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因而,作为一个有潜力的、相对自主的实体,文本实际上是“一个逐渐与自身相归一的过程”。 第四章“后殖民情景中的统一”尝试性地将特里·伊格尔的辨证统一观运用于对文化冲突这一最为棘手的问题的分析。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压力,交流的指归乃至文化互动的指向,都成为否定性的东西。意识形态的冲突往往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展现出来。本文作者在第一节推论出,文化这个概念其本身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辨证统一。接下来的一节,作者进一步扼要讨论了被视为审视文化替代手段的后殖民研究中纠缠不清的典型议题。在本章最后一节,作者提出这样的建议:在后殖民情景和全球语境下讨论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采用总体论视角并坚持辨证统一观这种方法论,或许就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可以解决霸权文化和边缘文化之间种种令人苦恼的冲突。 第五章“结论”对本文主要论点加以总结,并强调指出,对和谐统一的追求一般总是天生的、普遍性的;不过,也没有必要削弱多样性并将之从世界上扫荡出去。不管是类似的文化,还是异样的文化,它们都具有互补性,因而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也都是必需的。采取总体论视角,或多或少同“君子和而不同”这则著名的中国格言类同。本文的意义在于,为审视后殖民研究并就此展开更深入的讨论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作者希望能为后殖民研究贡献绵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