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批判“在场”到寻找“他者”:以J.卡勒的《论解构》为例
【6h】

从批判“在场”到寻找“他者”:以J.卡勒的《论解构》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Rise of Deconstruction

1.1 A Survey of Deconstmction

1.2 De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Theories

Chapter Two The Illusion of Metaphysical Presence

2.1 Origin of the Presence/Other Hierarchy

2.2 Pharmakon as Medicine/Poison

2.3 Rousseau's Necessary Supplement

2.4 Collapse of Metaphysical Presenc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ther

Chapter Three The Pursuit of Non-Presence

3.1 Freud's Psychological World

3.2 Heidegger and Saussure's Thinking on Language

3.3 Derrida's différance

Chapter Four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Deconstruction

4.1 The Erasure of Boundaries

4.2 Non-prese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4.3 Non-presence and the Era of Reader

Chapter Five Criticism's New Fortun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本文从对“在场”的批判和对“他者”的关注的视角入手,对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J.卡勒的重要著作《论解构》中所蕴含的解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卡勒的这本书是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美国的新批评所培养起来的重视文本细读与分析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本书直接与文学理论相结合,在文学阅读的实践行动中以逐步揭示出解构思想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本文力图以批判在场为切入点,通过揭示以“在场”为支撑点的西方形而上学价值观的破产,进而指出解构主义中所蕴含的对“他者”与“未来”的关怀和尊重,这正是解构主义的伦理意义。
   本论文可分为七个部分。
   “引言”部分阐述了选择批判“在场”这一主题的原因,对卡勒和他的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并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勾勒出本论文的大致轮廓,并指出,以求更清晰地展现解构主义的深刻内涵,本文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其从“批判在场”的角度对卡勒的《论解构》进行梳理,并且在于它揭示出解构主义所蕴含的关注“他者”,尊重“未来”的伦理观。
   第一章,“解构的兴起”,描绘出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产生于一个特定的社会与思想背景下,并描述出解构如何从它与同时期其他诸理论流派如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相互冲突与影响中走到如今的地位的。
   第二章,“解构形而上学在场”,探讨了“在场”是如何由一个普通的词语摇身变为西方形而上学史的支柱。“在场”总是与某种形而上学暴力相伴随。因为为了限定或建立一个“在场”,形而上学的支持者们总是习惯性地采用贬低、摈除“非在场”的策略。德里达对柏拉图的“药”和卢梭的“替补”的双重解读最终导致了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破产,并使“他者”得以解放。
   第三章,“追寻非在场”,展示了一个没有在场的世界。弗洛伊德的心理世界的思考,海德格尔及索绪尔对存在与语言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德里达所提出来的延异,撒播,踪迹这些思想,都显示了在场的缺席。形而上学的连结能指与所指的这条线被德里达和他的前辈们给彻底切断了。
   第四章,“解构主义的文学意义”,展示了一个被从形而上哲学的压迫下解放了的文学。另外,该章还论述了形而上学与解构对意义生成的不同看法。通过宣判作者的死亡,解构向读者,向曾经被作者.上帝贬为没有意义的噪杂之音的他者的话语敞开了大门。
   第五章,“批评的新财富”,描绘了一个由解构思想所激励的批判景象。批评家的任务不仅是去欣赏并尊重不同的阅读(从而为他者的阐释预留了空间),并且在于要勇于去“干预”社会生活,比如德里达后期所关注的如正义,政治这些话题。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结论”一词从本质上说带有逻各斯的色彩,因而也是解构的对象,因为德里达为之毕生奋斗的解构事业正是要摧毁以“在场”为中心的封闭圈,从而为“他者”,为“未来”敞开,这正是解构的伦理意义之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