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本质观研究
【6h】

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本质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文学本质论:文学理论学科构建的逻辑起点

第一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观的探索期

第一节 文学的定义:文论话语生成的两个空间

一、课程与教材:文学本质观产生的教育体制空间

二、期刊、杂志:文学本质观产生的社会传播空间

第二节文学定义与新的认知范式的形成

一、社会公众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和迷惘

二、社会公众为传统文学本质观找寻现代延续的合理性的尝试

小结

第二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观的发展期

第一节文学的重新定义:话语转向及其表述空间

一、文学的重新定义:话语转向与体制空间

二、文学的重新定义:话语转向与大众传媒

第二节文学的重新定义与文学认知范式的转变

一、国人对文学的重新定义与社会公众认知范式的转变

二、外来文论资源对社会公众认知范式的冲击

第三节文学本质观的科学研究范式的兴起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文学本质论的问题,而文学本质论的定位直接影响着文学理论发展的性质、特征和方向。因此,考察中国现代文论史上文学本质论的发展轨迹,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其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从文学本质观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尚属少见,“文学是什么”这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文学理论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构成作用的研究成果一直很少,从历史层面对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论进行专门的梳理研究还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本选题以史为经,以问题为纬,在充分梳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论史上有关文学的定义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文学是什么”这一概念的发展和演化轨迹进行发掘和意义阐释,探讨下述与之相关的问题:1.文学观念的嬗变与理论生成空间之间的关系;2.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化、需求对外来文学观念的选择作用;3.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科学研究范式的逐步确立;4.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从“五四”学人对“文学”这一概念的探讨,到二十年代社会大众对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观的思考和探索,再到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其话语生成空间:教材和期刊里的主要表现从“文学的定义”转向“文学的重新定义”;社会公众受社会、政治、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对文学本质认知范式从传统的功能论向现代的本体论的转变都经历了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同时,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科学的研究范式也随之兴起。从“五四”时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本质观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思考、探索、推进、发展的过程;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到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造成冲击,这又是一个唯物史观文艺论逐渐被国人关注和接受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是一个逐渐向马克思主义文学观靠拢的动态过程,从其理论生产空间、社会受众心理和研究范式上可以清晰看出其演变的脉络,而这一文学观念变迁的现象,不仅受制于本土文学的发展传统及其吸收和整合能力,更受制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