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众动员与晋冀鲁豫边区社会经济变迁(1941-1945年)
【6h】

民众动员与晋冀鲁豫边区社会经济变迁(1941-1945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言

一晋冀鲁豫边区民众动员的背景

(一)日伪对边区的进攻与封锁

1.人口的损失

2.物资的损失

3.劳动力的损失

(二)自然灾害的侵袭

(三)国民党的高压反共

(四)共产党内部出现的过失

二晋冀鲁豫边区动员民众的措施

(一)减轻民众的负担

1.改革负担政策

2.减租运动

3.减轻支差、公粮和借贷负担

4.党政军自身减轻民众负担

(二)帮助民众恢复农业生产,进行农业建设

三对特定人群的动员

(一)对受灾民众的动员

(二)对抗属的动员

(三)对懒汉的动员

(四)对妇女的动员

(五)对游击区民众的动员

四.晋冀鲁豫边区的社会经济变迁

(一)边区农村土地、阶级关系的变迁

(二)边区农村经济的变迁

(三)游击区的社会经济变迁

(四)边区民众思想意识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最大的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它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驻地,是领导华北游击战争的心脏和神经中枢,在抗战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重要地位。在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特别是在百团大战后,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晋冀鲁豫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同时,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借以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国共双方不断发生摩擦。共产党面临抗日与反国民党“围剿”双重斗争,这一时期,自然灾害也给根据地带来严重损失,加上共产党内部出现重大错误和过失,晋冀鲁豫边区面临严峻困境。
   为了缓解紧张局势,晋冀鲁豫边区采取各种动员措施,改革负担政策,减轻民众的支差、租赋和金融负担,并帮助他们进行农业建设,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对包括灾民、抗属、懒汉、妇女和游击区百姓在内的一些特殊群体进行了动员。在动员的过程中,党政军自身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战争背景和缺乏经验的原因,在动员过程中也出现了波折。
   本文主要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从经济方面对抗日战争后期晋冀鲁豫边区民众动员的方式、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考察和客观评判,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民众动员提供经验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