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6h】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 论

2相关研究综述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框架

4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辨析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将全球带入深渊,全球正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及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以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我国也积极地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等成为影响当今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显著性因素。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能力、文化等因素对产业的区位、发展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首先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新特点,参考一般产业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基于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产业集聚、主导产业选择等地理学的经典基础理论,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影响因素(区位)、组织形式等内容。其次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在分析了河南省的自然资源、社会状况、科研能力、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和24个细分工业产业现状(基于改进的熵权法)的基础上,运用云模型对于从河南省政府部门和高校专家调研的问卷进行定量评价计算,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河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三个梯度,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针对每个梯度的产业进行战略分析,得出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措施。文章认为:
   (1)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它是以培育区域新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等战略产业为目的,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于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快速兴起的新兴产业。它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点。
   (2)区别于传统工业的区位因素,人才、技术、科研能力、集聚、市场、文化、制度等因素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区位因子。
   (3)产业集聚区和高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4)河南省资源丰富,社会经济状况良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并且自2004年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效率一直最优;从产业区域比较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技术进步优势、产业增长潜力、产业关联度、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六个方面对河南省24个细分工业产业的评价认为河南省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较为明显。
   (5)对河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经济效益、增长潜力、核心技术、带动效应和持续发展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测,运用云模型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梯度: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优先发展的第一梯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第二梯度,可以作为潜力产业加以培育;河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空间等基本上不太成熟,为第三发展梯度。
   (6)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该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依托郑汴产业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教育科研院所,着重培育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第一核心区;洛阳、南阳依靠自身工业化的基础,依托各自的优势和科研资源,组成豫西的两个副核心;豫南的许昌、豫北的焦作、济源等工业城市依托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作为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三级核心区。整体河南省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呈“郑汴—洛—南”一个核心三角区,南北许昌、焦作、济源、鹤壁为两翼的网络化发展态势。
   (7)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和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采取梯度化的发展战略,一二三梯度的产业分别应采取产业化、融合化、规模化的发展战略。
   (8)河南省应该从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坚持产业化路线、完善规划实施体系等方面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