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丹参和补骨脂的体外抑菌活性及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的抑菌机制研究
【6h】

丹参和补骨脂的体外抑菌活性及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的抑菌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目前中药抑菌机制研究方法的进展。第二章研究了丹参和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体外抑制会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的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及半数抑菌浓度(IC50值)。第三章研究了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对SA、MRSA和ESBLs-SA的电导率、碱性磷酸酶(AKP)、胞外蛋白含量及SDS-PAGE电泳蛋白谱带变化的研究。
   第一章:中药抑菌机制方法研究进展
   本章通过对中药抑菌机制方法有关文献的检索,综述了中药抑菌机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丹参、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了丹参生品及炮制品的抑菌圈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液体培养法测定了半数抑菌浓度(IC50值)。
   抑菌圈显示,炒丹参和酒丹参的抑菌活性较对应的生品活性增强,而丹参炭的抑菌活性明显减弱,但仍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炒丹参的甲醇总提取物浓度在50mg/mL时对SA、MRSA、ESBLs-SA的抑菌圈直径最大,均为20mm。MIC值显示,丹参生品及炮制品的体外抗菌活性是:甲醇总提取物>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说明丹参抗菌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极性较小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IC50值显示,对SA,炒丹参(乙酸乙酯部位,IC50=0.26mg/mL)的抑菌活性最好;对MRSA,炒丹参(乙酸乙酯部位,IC50=0.13mg/mL)的抑菌活性最好;对ESBLs-SA,丹参生品(石油醚部位,IC50=0.31mg/mL)和炒丹参(石油醚部位,IC50=0.31mg/mL)的抑菌活性最好。
   综上证明丹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对SA、MRSA和ESBLs-SA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同炮制方法对丹参的抗菌作用产生了影响。
   采用K-B法测定了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的抑菌圈和MIC值,液体培养法测定了IC50值。
   抑菌圈显示,酒炙补骨脂的甲醇总提取物和石油醚部位在浓度为50mg/mL时对SA、MRSA、ESBLs-SA的抑菌圈均为12mm,活性最好;补骨脂甲醇总提取物和石油醚部位的活性明显好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活性,经炮制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较生品的抗菌活性增加。MIC值显示,石油醚部位是补骨脂生品主要的抑菌活性部位,对SA、MRSA、ESBLs-SA的MIC值均为31.3μg/disc。IC50值显示,对SA,酒炙补骨脂(石油醚部位,IC50=0.10mg/ml)的抑制活性最好;对MRSA,补骨脂生品(甲醇总提取物,IC50=0.16mg/ml)的抑制活性最好;对ESBLs-SA,盐蒸补骨脂(甲醇总提取物,IC50=0.28mg/ml)的抑制活性最好。
   综上所述,补骨脂生品和炮制后的补骨脂对SA、MRSA、ESBLs-SA的抑制作用明显,尤其是酒炙补骨脂抑菌活性增强的较显著,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的抗菌作用产生了影响。
   第三章: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的抑菌机制研究
   采用K-B法测定了隐丹参酮的抑菌圈和MIC值,液体培养法测定了IC50值。抑菌圈显示,隐丹参酮对SA的抑制作用略强于MRSA和ESBLs-SA,隐丹参酮在浓度为5mg/mL时对SA的抑菌圈(15mm)大于对MRSA和ESBLs-SA的抑菌圈(13mm);MIC值显示,隐丹参酮对SA的活性最好(MIC=0.078mg/mL;IC50值显示,隐丹参酮对SA的活性最好(IC50=0.092±0.03.mg/mL)。
   通过测定电导率变化、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变化、胞外蛋白含量变化和SDS-PAGE电泳蛋白谱带变化,研究了隐丹参酮对SA、MRSA、ESBLs-SA的抑菌机制。
   抑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经隐丹参酮作用后,SA、MRSA、ESBLs-SA的电导率、AKP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大,SDS-PAGE电泳显示蛋白谱带也明显发生变化。说明隐丹参酮可能破坏了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同时推测隐丹参酮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影响,使菌体内蛋白质减少,影响和阻碍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菌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或丧失。
   采用K-B法测定了二氢丹参酮Ⅰ的抑菌圈和MIC值,液体培养法测定了IC50值。抑菌圈显示,二氢丹参酮Ⅰ在浓度为5mg/mL对SA的抑菌圈(12mm)大于对MRSA和ESBLS-SA的抑菌圈(10mm);MIC值显示,对SA的活性最好(MIC=0.078mg/mL);IC50值显示,对SA、MRSA、ESBLS-SA的活性顺序:SA(IC50=0.243±0.01mg/mL)>ESBLs-SA(IC50=0.280±0.00mg/mL)>MRSA(IC50=0.539±0.03mg/mL)。
   通过测定电导率变化、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变化、胞外蛋白含量变化和SDS-PAGE电泳蛋白谱带变化,研究了二氢丹参酮Ⅰ对SA、MRSA、ESBLs-SA的抑菌机制。
   抑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经二氢丹参酮Ⅰ作用后,3种金葡菌的电导率、AKP及胞外蛋白含量均增大,SDS-PAGE电泳显示蛋白谱带也明显发生变化。说明二氢丹参酮Ⅰ可能破坏了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同时推测二氢丹参酮Ⅰ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影响,使菌体内蛋白质减少,影响和阻碍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菌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或丧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