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结构及演化研究
【6h】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结构及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实践方面

1.1.2 理论方面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4.1 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 相关研究综述与探讨

2.1 知识网络研究综述与探讨

2.1.1 关于知识网络内涵的研究

2.1.2 关于知识网络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2.1.3 关于知识网络结构与效应的研究

2.1.4 关于知识网络演化及动力机制的研究

2.1.5 关于知识网络构建及优化的研究

2.1.6 小结

2.2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与探讨

2.2.1 关于国外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2.2.2 关于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2.2.3 小结

2.3 农业知识创新研究综述与探讨

2.3.1 关于国外农业知识创新的研究

2.3.2 关于国内农业知识创新的研究

2.3.3 小结

3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概况

3.2 数据搜集与处理

3.3 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现状分析

3.3.1 空间层面

3.3.2 机构层面

3.3.3 小结

4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结构及演化分析

4.1 空间层面

4.2 机构层面

5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

5.1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演化的内部动力

5.2 农业科技知识网络演化的外部动力

6 结论和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快转变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1月19日,党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文件第11条专门谈到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重要任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21世纪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从网络视角出发研究社会经济组织和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趋势。从空间层面和机构层面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的结构与演化特征、动力机制,对于了解和掌握全国范围内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农业科技知识的流动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背景,在梳理国内外知识网络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以中国知网----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发表于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专利为研究对象,以合作专利作者的机构属性和空间属性为数据源,借助Ucinet、Arcgis、CAD和Photoshop软件,站在宏观的角度,从空间层面和机构层面,首先对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分阶段分析了2000年-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分析探讨知识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并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提出了些许建议,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公开的专利不断增多,专利的科技含量较高,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拓扑知识网络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呈现出由初步形成,经初步发展向迅速扩张阶段过渡的趋势;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是一个规模迅速扩大,核心节点不断涌现,孤立点和边缘点逐渐减少,核心节点及其周围、核心点与边缘节点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网络,知识通道不断增加,知识传播与扩散的阻碍慢慢减少,网络的紧密性逐渐增强;拓扑结构从一极过渡到一极少核,再到一极多核的模式转变。
  在空间层面,我国农业科技合作专利以省内合作形式为主,省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省内合作呈现明显的等级性。省间农业科技专利的交流与合作还比较弱,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区域差异较大:知识交流密集区表现出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北京、长三角、广东及云南、四川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交流与合作的密集区,西部和北部省份也稳步的参与其中,全国性的农业科技知识网络逐渐形成并迅速扩张;知识扩散方式则由接触扩散为主转变为等级扩散为主。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及演化特征与我国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我国个人、组织或团体主动参与、融入农业科技知识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还比较低。
  在机构层面,同单位作者的合作专利和独著专利是主体,不同单位作者间的合作较少。企业始终是农业科技知识网络的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方面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高校、科研院所在网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参与度还比较低。然而,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我国农业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也暴露出、农技推广困难及产、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等问题。将机构层面与空间层面进一步结合发现,我国农业专利合作的机构差异较大。从不同省份来看,已经形成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云南、新疆等多极增长格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存在差异,各个地区专利合作的驱动机构也表现出不同,京津唐、新疆等地以科研院所合作为主要动力,长三角地区以企业类机构为驱动力,珠三角、云南等地呈现各类机构均衡增长趋势。此外,除政策经济原因外,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对自身优势的运用不足,导致农业专利合作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展缓慢。
  在演化的动力机制方面。农业知识网络中的不同类型节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组织或团体)的主动融合,以及节点间合作产生的路径依赖效应是网络演化的内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网络演化的外部动力之一。地理临近在知识网络的形成与初期发展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育,网络结构趋于稳定,地理空间距离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中的作用逐渐减弱,但仍然是一重要因素。组织、社会、文化、制度等临近在知识传播与流动中可以减少或甚至避免组织习惯、社会文化和制度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是我国农业科技知识网络演化的外部动力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