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经济带经济与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空间耦合研究
【6h】

黄河经济带经济与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空间耦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现状

1.2.2 河流经济带研究现状

1.2.3 黄河经济带空间格局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2.1 究区确定及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域确定

2.1.2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地理集中度

2.2.2 GIS—ESDA

2.2.3 区域重心

2.3 数据来源

3 黄河经济带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3.1 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概况

3.2 经济空间分布变化

3.2.1 人均GDP变迁

3.2.2 经济集中指数变迁

3.2.3 LISA分布

3.3 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3.3.1 人口密度

3.3.2 人口集中指数

3.3.3 LISA分布

3.4 经济空间和人口空间对比变化

3.4.1 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3.4.2 人口、经济地理集中指数

3.4.3 LISA分布

4 黄河经济带人口与经济空间关联动态变化

4.1 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动态变化

4.1.1 黄河经济带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基本特点

4.1.2 黄河经济带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基本特点

4.1.3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演变关联

4.2 经济与人口耦合类型动态变化

4.2.1 黄河经济带经济人口耦合指数划分

4.2.2 黄河经济带经济人口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

5 结论

5.1 本文结论

5.1.1 黄河经济带经济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

5.1.2 黄河经济带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化

5.1.3 黄河经济带经济人口耦合特征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加人口流动,促进经济-人口协调发展

5.2.2 增加相互协作,促进黄河经济带和谐发展

5.2.3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经济带是一种带状地域经济单元,河流则源于自然地理学,以河流为主线经济带开发研究既涉及到区域内部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水源枯竭、资源过度开发等自然环境问题,也包括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问题。流域经济学成为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中国幅员广阔,经济带众多,其分布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协调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我国经济带跨越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包括多种地形地貌和不同级别、性质的经济区。加之当前中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落实科学发展思想的重要时期,对经济带的开发治理进行研究意义更加重要。
  黄河西起青藏高原,东至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00多公里,是我国第二大长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经济带是华夏文明发源地,黄河文明所涉及的区域范围远大于当今黄河流域范围。本文综合考虑黄河文明承载区,在保证省级行政单位完整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自然黄河流域为基础的黄河经济带,此范围包括青海省、宁夏省、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等1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大超越自然黄河流域范围。黄河经济带是历史遗迹最多、非物质遗产聚集和中国古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历代君王在黄河流域建都时间超过三千年。隋唐以来,随着南方稻谷产量增加,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而以黄河经济带为主的北方地区经济趋于落后。虽然中国的政治重心,特别是国都一直都在黄河经济带之中,但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较大的制约。因此探索黄河经济带人口经济空间分布及格局演变,分析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缩小区域差异,建设和谐社会,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有深远意义。
  本文通过对2001-2010年黄河经济带人口经济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黄河经济带经济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人口不均衡性高于经济,但两者在研究期内区域差异均有缩小趋势。经济重心呈现反向“Z”型迁移,2001-2010年间,黄河经济带经济重心向西迁移了10635.5米,向北迁移了58728米,向西北方向迁移了59683.26米,总迁移角度达到了100.26°。人口重心迁移过程呈现斜体“I”字,2001-2010年间,黄河流域人口重心向东迁移12443.68米,向北迁移53063米,总的迁移距离是54503.52米,迁移角度是东北方向的76.80°。
  (2)黄河经济带在研究期内人均GDP翻了4倍,年平均增长率15.3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的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地区,其次华北平原地区,研究区西北地区各个省的省会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主要位于北部内蒙古的阿拉善旗、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及山西和陕西部分地区。矿产资源是这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但是这些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周围地区发展,黄河经济带两个明显连接的H-H型区域依然是京津唐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
  (3)黄河经济带人口密度从2001年的121.32人/平方公里增长到2005年124.57人/平方公里,2010年增加到129.91人/平方公里。空间分布东高西低,总体和地形分布拟合度极高,并与经济总体分布有一定重叠性,但经济跨越发展的地方并没有带来人口快速增长。黄河经济带人口的分布大尺度上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但在地形地势相似地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主要原因。
  (4)通过对两者耦合分析得知,总体上研究区的东部地区是经济超前和极化地区,随着西北部内蒙古、山陕部分资源型城市大力开发,这些地区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超前区域,特别是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和鄂尔多斯市在2010年成长为了经济极化型区域。但是整个研究区耦合空间自相关表明,东部京津唐、山东半岛依然是经济极化聚集地区,而宁夏,山陕南部地区是整个研究区经济滞后的聚集区。
  综上,黄河经济带区域不均衡依然严峻,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和周围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将会是今后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流域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问题以及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将会是黄河经济带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