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权分享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
【6h】

产权分享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 主要概念界定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 可能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第一章 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一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

二 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三 新制度经济学增长理论

第二章 产权分享与包容性增长的关联机理分析

一 产权分享的理论来源

二 产权分享的目标原则

三 产权分享与包容性增长的关联机理

第三章 引入产权分享因子的包容性增长模型

一 短期分析下索罗制度修正模型—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

二 短期分析下拉姆塞制度修正模型—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

三 中长期分析下制度外生修正模型—以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四 中长期分析下制度内生修正模型—以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第四章 基于独享型产权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评价

一 中国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

二 产权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

三 产权制度变迁的目标实现程度

第五章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所面临的产权改革困境及诱发的利益冲突

一 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缺位与利益分配的矛盾

二 农村土地产权残缺与利益分配的纠纷

三 非公有制企业单一产权关系与利益分配的失衡

第六章 产权分享视角下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实践路径

一 产权分享的实现条件

二 国有企业产权分享模式的构建

三 农村土地产权分享模式的构建

四 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分享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经济增长问题向来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热衷的话题,也是一个引起争议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何保持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经济的长期增长方面,争议最多。从以哈罗德-多马的唯资本积累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罗-斯旺的外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以技术内生化为标志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最明显的进步就是从仅仅关注物质资本的积累到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或者说人才与以往经济增长因素比如物质资本最大的不同就是知识具有溢出效应,是一种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殊要素,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人力资本才是一国经济保持长期繁荣的引擎。在这一点上,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与主流经济增长理论有更明显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只有制度才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而技术只是经济增长本身。近年来有关经济增长的理念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强调单一式经济增长演变为主张包容性增长。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现实来看,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更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代表了未来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趋向。
  在包容性增长的视角下进一步审视我国在1978-2010年间的经济增长过程,可以对我国的产权制度变迁绩效有如下评价:我国的产权制度变迁是一种物质资本增进型而不是劳动增进型的制度变迁,因而对应的经济增长也是一种单一的、有失公平的经济增长。这其中的缘由在于物质资本增进型的制度变迁是一种以物为本,偏好于资本保护的产权模式,而劳动增进型的制度变迁是一种以人为本,通过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进而提高劳动效率的产权模式。如果说资本增进型的产权模式对应的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产权的话,那么劳动增进型的产权模式对应的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共享企业产权,即产权分享。产权独享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起步阶段的腾飞,另一方面,产权独享导致的经济增长不均使我国的收入差距一直维持在高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严重失衡,不同的利益群体无法公正合理地分享到经济增长取得的成果。经济增长的失衡和利益分配的失衡累加起来可能会诱发中国经济社会多方面潜藏的矛盾,致使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因此,未来中国经济需要过渡到一条包容性增长之路,发展一种中性的、以人为本的产权制度模式即产权分享,以期在所有制上实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的共享,在收入分配上实现资本和劳动利益的共享。
  产权分享的思想可以从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代表者米德的论述中得到启示。米德把分享经济的形式分为五种,即职工持股制、劳动资本合伙制、劳动者合作社、纯利润分享制和纯收入分享制。实际上,这五种经济分享模式都可以用产权分享来概括。其中,职工股份所有制,劳动资本合伙制,劳动者管理的合作社中的劳动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都是财产所有者,并根据财产所有权而分享企业所有权即享有分配企业剩余的权利。纯利润分享和纯收入分享中的劳动者虽然不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但却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剩余的要求权和控制权,也即享有企业所有权。因此,上述五种分享计划都可以归结为产权分享。和以往的企业产权集中控制在物质资本所有者手中不同,产权分享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制度模式。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优点是同时实现了“双重产权”、“双重分享”、“双重目标”和“双重效果”的四大绩效。“双重产权”即物质资本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双重分享”即权利分享和利益分享,“双重目标”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双重效果”即产权安排的人本化和社会化。
  本文在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产权改革困境和由此诱发的利益冲突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在论文最后一部分针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具体框架如下:论文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论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创新点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拓展部分,包括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产权分享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关联机理和包含产权分享因子的包容性经济增长模型三章。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三章,是实践部分。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第五章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面临的产权改革困境,第六章讨论了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实践路径。
  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可能形成了以下一些创新点。在理论层面,给出了产权分享的具体含义和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优势,并从产权分享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动力。认为产权分享不仅能够体现生产效率,更能体现分配公平,因此必将是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下,构建了四个包含产权分享因子的经济增长模型,这里的经济增长特指包容性增长。在实践层面,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步骤,指出实现产权分享首先必须以生产力发展和劳资力量对比状况为转移,按照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据此,产权分享可以分为资本大于劳动、资本等于劳动和资本小于劳动三个阶段,我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由产权独享向产权分享第一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次,产权分享的实现要分类进行,重点突出。在公有制企业中,基于这类企业代表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更应该加强产权分享制度的建立,使其尽快由产权分享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推进。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不能一蹴而就搞一个模式,而应该努力实现其由产权独享向产权分享第一阶段的过渡。有条件的企业先重点推行利润分享,在机会成熟的时候,可适当发展所有权分享和管理权分享。对于农村土地产权残缺的现状,第一要明确农地属于村集体全体农民所有,不仅是集体所有,更是个人所有,是个人所有基础上的联合所有;第二要赋予农地用益物权的性质,把农地的终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确保农民享有完整的农地使用权;第三,完善我国现行的农地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和征用制度,实现农地广义上的收益权分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