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黄河下游水灾研究
【6h】

清代黄河下游水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黄河下游水灾的时空分布

一、明代之前的黄河水灾概述

二、明代黄河水灾概述

三、清代黄河下游水灾的时空分布

第二章 清代黄河水灾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黄河水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二、土地沙化、盐碱化及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三、黄河水灾后无主土地的争夺

第三章 清代黄河下游水灾对于民众生活影响

一、人畜淹弊、民生困顿

二、清代黄河下游水灾导致的人口迁移

三、河神信仰的普遍

第四章 清代黄河堤防及治河夫役

一、清代的黄河堤防

二、治河夫役

第五章 黄河下游水灾后的政府救济及民间自救

一、黄河下游水灾后的政府救济

二、黄河水灾后的民间自救

结语

附表 清代黄河下游水灾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经过上千年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影响,清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水灾频发,黄河经常泛滥决溢。黄河干流在下游地区有着非常独特的特色,再加上漕运的影响,黄河逐渐变成了一条利少而害多的河流。黄河水灾主要形式是泛滥决溢,加之黄河下游地区人口较为密集,这样自然社会环境下,黄河的水灾势必造成下游地区严重的创伤。本文从区域经济史与社会史的视角,探讨清代黄河在下游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与分析、黄河水灾后对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影响、清代黄河堤防与治河夫役、黄河灾后政府与民间的应对等问题,并从黄河水灾后政府、民间应对势力的消长情况与互动关系来反思清政府的国家控制问题。
  通过全面考察清代之前黄河下游地区水灾的情况,对黄河水灾分布及水灾特征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分析了成灾的原因及特点。认为清代黄河水灾有阶段性特点,前中期河南、江苏为害较重,后期以山东较重,因黄河改道影响,直隶也数次受到黄河水灾侵扰。成灾的原因主要是黄河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堤防的脆弱,黄河一旦发生漫堤决口,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水灾。接着论述了清代黄河下游水灾对农业生产及民众生活的的影响。黄河水灾对粮食的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减产乃至绝收。黄河中下游的河水含沙量非常高,黄河泛滥之后,农田变成沙卤,不少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同样,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本章还以同治年间湖团案为例,探讨了黄河灾后土地归属的相关问题。黄河决溢先是对民众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黄河决溢,人口死亡者甚众,河水漫流,农田村舍遭到淹没,侥幸活下来的灾民为寻求活路只能是流移四方,民生困顿,物价腾贵。还造成了社会冲突的加剧,抢粮、抗捐、盗掠等活动层出不穷,社会危机加剧,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进而影响了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黄河水灾也对官府和民间有关的信仰产生较大影响。
  随之探讨了黄河的堤防与治河夫役的相关问题。清代黄河的堤防修筑主要延续的是明代的治理方略,在治河的基础上必须顾及到漕粮北运,由于黄河河床长期起来累积,造成黄河堤防的修治只能被动修堤,别无良策,所以黄河的堤防是保障沿河区域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屏障,清政府对修堤非常重视,有着严格的分类与标准,甚至还以法律的形式限定堤防的使用年限。治河夫役在清代黄河下游地区也有其特色。
  最后探讨水灾发生后政府与民间的应对问题。在水灾发生后,各级政府积极赈济、缓征、平籴、借贷、安辑流民等救灾措施,以及仓储备荒兴修水利等防灾减灾措施,并对救灾实效进行了分析。在相当时间内,政府的救灾是有效的,缓解了灾情,救活了民众,稳定了社会秩序。不过,也有报灾不实、抗灾不力的情况。在民间自救上,在清代不同时期民间应对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主要是设立慈善机构,劝分,筹办义赈等等。政府与民间的灾后应对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多样复杂的互动关系。
  本文也从黄河水灾应对的视角反思了清政府的国家控制相关问题。总体而言,国家管控力强,堤坝修筑等方面就有效,吏治也较清明,即使发生水灾,也能在灾害预防与善后方面比较有效;反之,国家管控力减弱的情况下,不论是在赈济救灾、堤坝修筑、仓储建设等方面,都无法跟盛期相比。同样,也折射了国家与民间力量的对比消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