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深部小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
【6h】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深部小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深部小梗死的临床及发病机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了大脑中动脉狭窄(middlecerebralarterystenosis,MCAS)患者的内囊纹状体梗死(striatocapsularsmalldeepinfarctions,SSDIs)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特征,并推断SSDIs的发病机制。 研究方法: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选取经TCD/MRA和头颅MRI/DWI检查证实的,伴有MCAS的SSDIs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设立同期入院的,经MRI/DWI和TCD/MRA检查证实的,病灶位于豆纹动脉供血区内的不伴有同侧MCAS的LI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伴有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心源性栓塞、非动脉粥样硬化性MCAS以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详细记录两组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和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cntischemicattacks,TIA)病史等人口构成以及卒中的危险因素。根据头颅MRI/DWI所示的病灶大小、数目,将SSDIs组患者分为:腔隙样梗死组和内囊纹状体巨大腔隙组以及病灶单发组和病灶多发组。同时根据TCD测得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MRA所示的信号丢失量,将MCAS程度划分为:轻、中、重三度;并确定MCA狭窄病变部位为:局限性MCA主干狭窄和弥散性MCAS。采用NIHSS评分将SSDIs的临床症状分为轻症好转组与重症进展组。采用X2检验评估SSDIs组与LI组患者在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卒中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差别。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SSDIs与MCAS及卒中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经TCD/MRA检测证实的症状性MCAS患者共226例,46例(20.4%)患者表现为SSDIs,其中巨大腔隙者27例(11.95%),腔隙样梗死者19例(8.4%)。影像学特点比较:SSDIs组患者单发病灶多,尤其是内囊纹状体巨大腔隙几乎都为孤立的单一病灶,仅3例(6.5%)患者表现为内囊纹状体梗死灶内多发蔟状病灶分布;而LI组患者多发病灶多(X2=31,P<0.05)。SSDIs病灶主要累及内囊前肢、壳核、尾状核头上部,体积大于传统的LI病灶,在MRI摄片上显示多累及2~3个层面,直径介于25~40mm之间;腔隙样梗死虽然在MRI摄片上显示,病灶多局限于一个层面,但是形态多呈片状改变,而非典型的腔隙状改变。SSDIs患者中,巨大腔隙多见于MCA主干近端严重狭窄的患者,而腔隙样梗死多见于弥散性轻度MCAS的患者(X2=30,P<0.05)。临床表现比较:SSDIs组患者起病前多有TIA发作史(21例,45.7%),大部分(22例,81.5%)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或表现为进展性卒中病程,部分患者同时出现皮层受损症状,如失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而LI组患者,无一例起病前有TIA发作史,临床多(44例,95.7%)表现为典型的腔隙综合征症状,病情轻微,转归良好;只有2例(4.3%)患者产生了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无一例患者并发皮层受损症状。卒中危险因素的比较:糖尿病的发病率在SSDIs患者中明显高于LI组(X2=12,P<0.05);白质疏松改变在LI组明显高于SSDIs组(X2=28,P<0.05);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与S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白质疏松与多发性LI的发生密切相关,卒中前TIA发作史是SSDI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二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SDIs包括SSDIs和LI,它们无论在发病机制、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等方面均有不同。SSDIs的发生与MCAS密切相关,MRI摄片显示多为孤立的单一病灶,体积较大,常波及2~3个层面,主要侵犯内囊前肢、壳核和尾状核头上部;起病前多有TIA发作史,既往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大部分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表现为进展性卒中;推断此类与MCAS有关的SDI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MCA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或残端血栓延续阻塞了其深穿支-豆纹动脉的开口所致。而LI的发生已经公认为高血压小动脉病变,影像学上常常表现为多发的腔隙病灶,临床呈典型的腔隙综合征表现,症状轻,转归良好。因此对SSDIs患者必须采取一些不同于传统的LI的诊疗措施,以防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