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6h】

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保护机制的理论探讨

第二部分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黏附分子与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既往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治疗血管病变,在此基础上,探讨血管病变的中医病理机制及脉络络气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dysfunction,ED)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血管病变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方法:理论探讨:根据络病理论进行通络方药代表方——通心络对血管病变防治作用的中医理论研究,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并阐述其共性病理环节,重点探讨脉络络气虚滞作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与西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并结合课题实验数据,科学地论证了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实验研究: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它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阿托伐他汀组和通心络组在高脂饮食基础上分别灌胃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超微粉混悬液,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溶媒,各组连续给药4-6周。 分别于4周末、5周末、6周末检测兔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含量,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一氧化氮(nitrogenmonoxidum,NO)(硝酸还原酶法)、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硫代巴比妥酸法)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应用光镜观察主动脉内膜形态学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胸主动脉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kappa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adhesion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指标的改变;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6周末主动脉匀浆中ICAM-1、VCAM-1mRNA的表达。 结果:1.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致血管内皮损伤兔NO、MDA、SOD及主动脉内膜形态学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TC、TG、LDL-C、HDL-C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各时间点TC、LDL-C、TG均明显降低(P<0.05),通心络组各时间点HDL-C明显升高(P<0.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MDA显著升高(P<0.01),而NO、SOD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各时间点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MDA显著降低(P<0.05,P<0.01),NO、SOD显著升高(P<0.05,P<0.01)。实验4周、5周末,阿托伐他汀降低血清及主动脉组织MDA、升高NO、SOD的能力优于通心络(P<0.05,P<0.01);而实验6周末,通心络降低血清及主动脉组织MDA、升高NO、SOD的能力优于阿托伐他汀(P<0.05,P<0.01)。 光镜结果显示,4周末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增厚,单位面积下内皮细胞增多,内皮下泡沫细胞增生,渐形成突出于动脉壁的小斑块(脂纹和脂斑),其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通心络组斑块较模型组减小,泡沫细胞数量减少,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病变较模型组减轻,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5周末模型组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渐形成较大的斑块,斑块主要由多层泡沫细胞组成,其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肿胀、变性、甚至脱落;通心络组斑块较模型组明显减小,泡沫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6周末主动脉内膜可见成熟的斑块,斑块主要由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炎性细胞等构成,斑块内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少数已在其表面形成纤维层;阿托伐他汀组斑块减小,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病变较模型组减轻;通心络组斑块减小、甚至消失,偶见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略肿胀,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严重脱颗粒,线粒体数量减少,嵴减少、融合、甚至消失,吞饮小泡数量明显减少;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内皮细胞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病变轻于模型组;通心络组主动脉内皮细胞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呈池状,有轻微脱颗粒现象,线粒体嵴较多、部分融合消失,吞饮小泡数量减少,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2.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损伤兔主动脉内皮NF-κB、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核转位显著增加,ICAM-1、VCAM-1阳性表达的强度和范围亦增强(P<0.01);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NF-κB核转位及ICAM-1、VCAM-1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1)。实验4周末、5周末,阿托伐他汀、通心络两组比较,NF-κB核转位及ICAM-1、VCAM-1阳性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6周末,通心络干预组NF-κB核转位及ICAM-1、VCAM-1的阳性表达较阿托伐他汀组减少(P<0.01)。 3.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损伤兔主动脉内皮细胞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CAM-1、VCAM-1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通心络两组ICAM-1及VCAM-1mRNA显著降低(P<0.05,P<0.01);通心络组ICAM-1及VCAM-1mRNA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 结论:1.应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根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阐述其共性病理环节。本课题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脉络络气虚滞”作为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实验证实了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同时为论证“脉络络气虚滞”作为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提供了实验依据,体现了应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科学价值。 2.研究表明,通心络超微粉能升高高脂损伤兔NO、改善主动脉内膜形态学及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还能降低高脂损伤兔TC、TG、LDL-C,升高HDL-C,降低MDA,升高SOD,具有降脂、抗氧化的作用;提示通心络超微粉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其抗氧化机制实现的。尤其6周末通心络超微粉升高NO、SOD,降低MDA方面优于阳性对照药阿托伐他汀,提示通心络超微粉在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方面的长期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3.研究表明,通心络超微粉能明显抑制高脂损伤兔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核转位,还可通过抑制NF-κB核转位通路,降低ICAM-1、VCAM-1mRNA的转录水平,进而减少ICAM-1、VCAM-1的蛋白表达,发挥其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6周末通心络超微粉抑制NF-κB核转位、降低ICAM-1、VCAM-1mRNA转录水平,进而减少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显示出通心络超微粉在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方面的长期优势。综上实验,我们初步证明了抗氧化进而降低黏附分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是通心络超微粉保护血管内皮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