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震荡对豚鼠耳蜗功能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病理研究
【6h】

脑震荡对豚鼠耳蜗功能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病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脑震荡是头颅外伤中较常见的一种,占颅脑损伤的80%,伤后患者除有脑震荡的症状外,部分患者还伴有眩晕、耳鸣、耳聋等,因此脑震荡后发生耳部症状的原因及病理改变越来越多地受到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关注。本实验采用单摆装置制作豚鼠脑震荡模型,观察脑震荡后不同时间段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的变化以及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病理改变,以探讨脑震荡后,听力学方面的病理变化,并为耳科听力学的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白毛红目豚鼠40只,体重为250-400g左右,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正常对照组)、B(打击后4周检测组)、 C(打击后6周检测组)、 D(打击后8周检测组、)四组,每组动物10只。利用单摆装置建立豚鼠脑震荡模型。听力学功能测试均在密闭隔声室内进行。ABR测试:剃净颅项正中及鼻背部的毛,经2%戊巴比妥钠40-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热水袋维持肛温在37.5-38.5℃。应用日本三荣7S-12型诱发电位仪进行听力测试,银盘电极分别置于颅顶正中(记录电极),鼻背处(地电极),双耳廓(参考电极)。采用短声刺激,刺激声从90dB开始,降至反应波消失,以波Ⅲ出现的声刺激强度作为该耳的反应阈值,每次测试均重复两次确定。DPOAE幅值检测:2%戊巴比妥钠40-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通过自制的橡皮胶塞密闭豚鼠的外耳道,将外界的声源与其隔绝,并且将Smart OAE 4.41USBZDP-OAE型耳声发射系统的声源与接收器导入外耳道,两纯音的信号分别为f<,1>与f<,2>,他们的固定频比为f<,2>/f<,1>=1.2;刺激声强度为:L<,1>=65dB SPL,L<,2>=55 dB SPL;频率范围:以(F<,1>×F<,2>)<'1/2>=0.5、0.7、1、1.4、2、3、4、6、8kHz 9个频率点处进行测试,叠加200次,以高于本底噪声3 dB SPL为反应出现的确认标准。实验前后均应用ABR和DPOAE分别测试各组动物,实验后处死动物,取出耳蜗,分别制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光镜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DPOAE幅值、ABR阈值及各波潜伏期,观察耳蜗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病理变化。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结果: 1 ABR测试结果ABR阈值:B组25.0±3.33dB、C组19.0±3.16dB和D组18.0±3.50 dB分别与A组13.50±5.30 dB比较反应阈值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之间除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脑震荡对听力有损害,并且在第四周听力损害达到最大。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B组与A组在波Ⅰ、Ⅱ、Ⅲ、Ⅳ、Ⅴ、Ⅰ-Ⅲ、Ⅰ-Ⅴ、Ⅲ-Ⅴ比较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波Ⅰ、Ⅳ、Ⅴ、Ⅰ-Ⅴ、Ⅲ-Ⅴ比较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在波Ⅲ、波Ⅰ-Ⅲ间期比较潜伏期及波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脑震荡对听觉脑干通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2 DPOAE幅值检测结果B组与A组在频率0.7、1、2kHz比较幅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频率2kHz比较幅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比较在频率1、2kHz比较幅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脑震荡对DPOAE幅值影响主要在频率1和2kHz。 3 形态学结果 3.1光镜观察结果正常豚鼠耳蜗可见螺旋器隧道正常,外毛细胞排列整齐,刷状缘清晰。实验B组螺旋器隧道增宽变形,毛细胞排列不整齐,刷状缘不清晰;实验C组螺旋器隧道挤压变形,毛细胞排列欠整齐;实验D组螺旋器及毛细胞未见明显变化。 3.2扫描电镜结果正常豚鼠耳蜗可见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缺失倒伏现象;实验B组外毛细胞排列紊乱,缺失、倒伏现象严重,内毛细胞倒伏;实验C、D组外毛细胞无明显变化,内毛细胞仍有倒伏现象。 3.3透射电镜结果正常螺旋神经节细胞核圆、核仁居中,线粒体无肿胀,内质网均匀分布,溶酶体无肿胀溶解。实验组螺旋神经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受损,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线粒体嵴消失或位于周边,粗面内质网扩张。 结论: 1 脑震荡后豚鼠ABR与DPOAE两项听力学检测不同程度的异常,说明脑震荡对听觉脑干通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 脑震荡造成听阈提高,在第四周达到最大,后有所恢复,但仍没有恢复到打击前听阈水平;对DPOAE幅值的影响主要在频率1和2kHz,此与病理观察基本吻合,病理改变主要在豚鼠耳蜗第二回和第三回。 3 脑震荡不仅对豚鼠耳蜗柯蒂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器也有损害。 4 脑震荡后听力减退,不仅仅是某一个器官组织损伤的结果,可能是脑干听觉通路上多个组织器官联合作用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