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近端对称性肌无力,多伴自发性肌痛、握痛,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改变,部分DM患者呈肌源/神经源性改变。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PM病理像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肌内膜、肌周膜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 Fas、P53、Bcl-2参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凋亡机制的分子病理研究-硕士-中文学位【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学位 >Fas、P53、Bcl-2参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凋亡机制的分子病理研究
【6h】

Fas、P53、Bcl-2参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凋亡机制的分子病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特发性炎性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组获得性、与自身免疫有关的骨骼肌疾病<'[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近端对称性肌无力,多伴自发性肌痛、握痛,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改变,部分DM患者呈肌源/神经源性改变。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PM病理像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肌内膜、肌周膜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DM病理像以肌纤维束周萎缩为主要特征,可见散在坏死、变性肌纤维,肌周膜、肌内膜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PM/DM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MHC-Ⅰ分子的表达以及多种细胞因子有关<'[2,3]>。其中肌细胞上MHC-Ⅰ分子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肌炎的一个启动因素,而肌炎的持续与发展则与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有关,DM以体液免疫为主,而PM则以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因子等因素在PM/DM的发病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关于凋亡机制是否参与肌细胞的坏死及凋亡相关因子在PM/DM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4,5,6]>。本课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研究促凋亡蛋白Fas、P53和抑制凋亡蛋白Bcl-2在PM/DM骨骼肌中的表达和分布,旨在分子病理水平探讨以上凋亡相关因子在PM/DM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1 根据2003年Dalakas MC制定的诊断标准,选择10例确诊未经激素治疗的PM/DM患者的骨骼肌标本作为研究组,其中PM4例、DM6例;选择病理诊断正常的骨骼肌标本2例作为对照组。 2 冰冻连续切片、组织化学染色,抗P53、Fas和Bcl-2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 结果: 1 临床病例分析 10例患者均为急性、亚急性起病,四肢近端肌无力伴自发性肌痛、握痛,DM伴皮疹。血清肌酸激酶(CK)呈轻~重度(148~13000U/L)升高。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改变,2例DM患者呈肌源/神经源性改变。 2 PM/DM组织化学病理分析PM:HE、MGT可见大量变性和坏死肌纤维,肌内膜、肌周膜血管周围显著炎细胞浸润;可伴有NADH-TR,酶活性局限性减低;变性肌纤维和炎性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id)活性增高。 DM:HE、MGT可见束周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肌纤维散在,肌周膜、肌束膜、血管周围明显炎性细胞浸润;NADH-TR束周萎缩肌纤维酶活性增高呈深染;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束周萎缩肌纤维、炎性细胞中增高。 3 凋亡相关因子在PM/DM中的表达3.1 与对照组相比,在PM坏死肌纤维的胞浆中可见促凋亡蛋白Fas、P53呈棕黄色阳性表达,在同源坏死肌纤维胞浆中可见Bcl-2蛋白也呈棕黄色阳性表达。PM的部分炎性细胞Bcl-2蛋白呈显著表达(黄色);Fas呈弱表达(淡黄色),P53未见表达。 3.2 DM萎缩肌纤维胞浆中可见凋亡相关蛋白Fas、P53、Bcl-2呈棕黄色阳性表达。DM的炎性细胞中未见以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结论: 1 PM、DM病理特点:PM可见大量变性和坏死肌纤维,肌内膜、肌周膜、血管周围显著炎细胞浸润;束周萎缩是DM的典型病理特点。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技术是诊断PM/DM的可靠方法。 2 PM坏死的肌纤维中可见促凋亡蛋白Fas、P53呈阳性表达,在同源坏死肌纤维中Bcl-2蛋白也呈阳性表达。推测促凋亡因子(Fas、P53)及抑凋亡因子(Bcl-2)参与了肌细胞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可能部分凋亡肌细胞最终演变为坏死肌细胞。 3 Fas、P53和Bcl-2在DM束周萎缩肌纤维胞浆中呈阳性表达。推测束周肌纤维的萎缩可能与细胞凋亡机制有关。促凋亡和抑凋亡因子在束周萎缩的肌纤维中共存,Bcl-2蛋白可能抑制萎缩肌纤维趋向于坏死。 4 PM部分炎性细胞Bcl-2显著表达,Fas弱表达,推测Bcl-2抑制炎性细胞凋亡的作用大于Fas促凋亡作用,导致炎性细胞持续生存,使PM表现为非自限性慢性炎症病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