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桥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关研究与临床分析
【6h】

非桥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关研究与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进展与现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的骨折,此部位是松质骨和皮质骨交界处,是解剖薄弱的部位之一,容易发生骨折,其发生率占骨折病人的17%,是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骨折常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其损伤机制复杂,该类骨折可致桡骨远端掌、背侧皮质的严重粉碎及关节面平整性的破坏,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是恢复正常功能的基础。正常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10°~15°,尺偏角为20°~25°,桡骨茎突高于尺骨茎突约12mm,这些结构都与腕关节功能密切相关,在骨折复位时应尽力恢复上述结构的解剖位置。Short等研究认为正常情况下桡骨远端承受80%的轴向载荷,而三角软骨和尺骨小头仅承受20%的载荷,若桡骨远端的骨折畸形愈合,这种载荷传递将发生紊乱,将导致桡腕关节的疼痛及握力下降。此外,随着桡骨远端的掌或背侧成角异常或桡骨缩短,远侧尺桡关节将发生不协调,限制最大限度的旋前或旋后,对腕关节动力学影响也非常明显。以往多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存在着局部创伤组织护理困难,桡骨短缩,畸形愈合,关节功能活动差以及疼痛等问题。跨腕关节既桥式的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很容易地恢复桡骨的长度,但难以使关节骨折块达到解剖复位及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切开复位内固定常可以达到解剖复位,但可能需要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并需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动力性外固定装置将桥接关节的外固定与一个连接关节结合在一起,可进行术后功能锻炼,但不能复制腕关节的旋转轴或控制不稳定的关节骨折。因此上诉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在借鉴国外应用非桥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经验和基础上进行改良,自行设计和研制外固定支架,增加了AO外固定支架的横杆和双层结构,将非桥式的混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国内尚无报导。 目的:桥接关节的外固定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很容易地恢复桡骨的长度,但难以使关节骨块达到解剖复位及恢复正常的掌倾角。本课题采用非桥式的混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便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很容易地恢复桡骨的长度,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并允许腕关节早期自由活动。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 方法:与河北省衡水市康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改良AO外固定支架,增加AO外固定器的横杆结构和双层结构,缩小横杆连接器尺寸使之能够夹持1.8mm~2.0mm的克氏针。连续纳入4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人,用非桥式混合外固定治疗4周。手术第一步是用桥接关节的结构进行复位,随后在远端骨折块上插入3-4根克氏针(直径1.8mm~2.0mm),将克氏针安装在一根与骨折线近乎平行的棒上,最后拆除桥接部分。在术后1天、7天、4周和1年时进行临床和放射学评估。 结果:4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所有患者都恢复了掌倾角(≥0°)和关节面平整(关节面台阶<2mm)。疗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优35例,良3例,可2例。4例在桡骨远端骨折块上只插入3根克氏针的患者出现了桡骨长度的丢失。远端骨折块上插入4根克氏针的患者没有发生桡骨短缩。术后1年的功能结果显示平均腕背伸640,掌屈710,尺偏角保持在180~270,平均200;掌倾角500~100,平均100。关节外骨折与关节内骨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没有发生伸肌腱炎或远端骨折块上的克氏针松动,4例克氏针的针道感染。 结论:非桥式混合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方法。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并且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的方法。非桥式混合外固定技术适用于AO分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A3~C3型,尤其是C1、C2型。尽量在远端骨折块上插入4根以上克氏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