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肠源性脓毒症的研究及大成汤的防治作用
【6h】

大鼠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肠源性脓毒症的研究及大成汤的防治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大鼠失血性休克致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现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明确失血性休克发生后,肠道屏障功能破坏以及细菌、内毒素移位状况,观察大鼠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粘膜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组织细菌定量、血清内毒素含量测定,来评价中药大成汤对阻断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脓毒症发生的作用,从而为临床阻断“休克-肠源性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死亡”的序贯发生提供依据,为失血性休克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措施。 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normal group,简称N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简称E组)、大成汤组(Dacheng Decoction group,简称D组)。实验组及大成汤组制作急性失血性休克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正常组:股动脉穿刺置管,不放血,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股动脉穿刺置管,放血并回输,生理盐水灌胃。大成汤组:股动脉穿刺置管,放血并回输,大成汤煎剂灌胃。分别于血液回输后1小时、8小时、24小时股静脉抽血留取血样检测内毒素水平。术后24小时再次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无菌条件下取回肠近端肠壁组织约1立方毫米,于2分钟内置入4%戊二醛中前固定,用PBS充分清洗后,放入1%锇酸中后固定,再用PBS充分清洗,酒精梯度脱水,每次10至15分钟,再行100%丙酮脱水两次,每次10至15分钟,环氧树脂812、815混合物包埋、聚合后,用Leica超薄切片机切片,厚度为50纳米,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电子染色,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照相。无菌条件下取十二指肠中段、空肠中段、结肠中段、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胰腺组织0.1克,匀浆,取0.1毫升组织匀浆接种于血培养皿上,37度恒温箱内培养,计算菌落数并鉴定。结果1.超微结构的变化正常组:吸收细胞呈高柱状,胞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游离面的微绒毛排列整齐;细胞质内细胞器结构正常;相邻吸收细胞间的连接复合体封闭细胞间隙,固有层腺体结构正常,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小肠粘膜上皮吸收细胞局部游离缘形成“溃疡”(缺损)、或形成“蘑菇云”样突起,微绒毛局部变短、变粗、减少、缺失,微绒毛和粘膜下组织形成缺损,局部细胞膜破损、缺失,见不到微绒毛。部分细胞连接融合、模糊不清或缺损。固有层亦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大成汤组:吸收细胞的游离面的微绒毛减少、变短,部分缺损,排列紊乱、稀疏;有的微绒毛呈球形向外膨出,脱落到肠腔中;部分双层核膜融合、模糊不清,见较多的嗜酸粒细胞。 2.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组织的细菌定量在大成汤与实验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3.实验组大鼠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大成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组织匀浆培养菌落数的多少依次为结肠、小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胰腺、肝脏。 结论 1.本实验通过建立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粘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失血性休克早期,由于腹腔内血液灌注减少和血流再分布的原因,使肠道内的血液灌注量明显减少,肠粘膜缺血、缺氧,发生粘膜水肿和绒毛断裂等病理变化,引起肠粘膜屏障功能不全。 2.本实验通过建立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进行组织细菌定量、血清内毒素含量测量,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时,即使无原发感染灶,也会出现脓毒症及明显的肠道细菌移位现象,这也许就是“休克-肠源性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死亡”的序贯发生的依据。 3.本实验对大鼠回肠近端肠粘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的差别表明,大成汤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小肠壁组织损伤有防治作用。 4.本研究实验组大鼠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大成汤组。说明了大成汤对防治内源性细菌移位有一定作用。 5.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组织的细菌定量在大成汤与实验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说明大成汤有效抑制了细菌向肠壁组织内移位,同时说明大成汤可能具有保护肠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6.组织匀浆培养菌落数的多少依次为结肠、小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胰腺、肝脏。说明本实验细菌移位到肠壁引起脓毒症主要是通过淋巴而不是通过血液发生转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