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针沿皮透穴配合体针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肌力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6h】

耳针沿皮透穴配合体针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肌力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脑中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日见增高,现已成为三大常见死亡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占70%-80%。现代医学对本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临床疗效仍不满意,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临床上多用体针和头针,而耳针作为又一重要的针刺方法,临床研究较少,该方法之简便,疗效之显著的独特优点未尽展现。为此,本课题特设临床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耳针结合体针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变化观察,来探讨耳针对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简便、安全、实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头颅CT或MRI证实头部脑梗塞;且患者均有肢体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能按要求配合活动,本次患病时间均在7天以内,年龄不大于75周岁;神经功能评分在27至7分之间,无较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如昏迷、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既耳针体针组(耳针结合体针),头针体针组(头针结合体针)和体针组,三组患者均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其中体针采用临床一般常规取穴方法治疗,取穴: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昆仑,配穴随症加减,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写法,留针30分钟;耳针采用耳穴沿皮透穴方法透刺治疗,取穴根据《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选取:枕-颞-额(患侧),配穴根据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上肢瘫痪选同侧肩-锁骨、肘-腕-指;下肢瘫痪选同侧臀-坐骨神经、髋-膝、膝-踝-趾;头针依据《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取患肢对侧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其中耳针、头针针毕后,即令患者活动患部的上、下肢,越是活动困难的动作,越要多加活动。若肢体瘫痪不能主动活动者,被动活动3-5分钟后,让患者再试。留针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力,不断地或间歇地活动病患部位,30分钟后再行体针治疗,针刺方法及取穴同体针组,再留针30分钟。三组患者均每日1次,连续针刺观察治疗14天,14天后结束观察治疗。结果:1.耳针体针组、头针体针组和体针组治疗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后至采用针刺治疗的时间和患此病次数的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别比较,相互间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相互间具有可比性。2.三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及下肢肌力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治疗后耳针体针组与体针组间、头针体针组与体针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表明耳针体针组和头针体针组的疗效优于体针组。但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3.三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互组间比较,耳针体针组与体针组间、头针体针组与体针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表明耳针体针组和头针体针组的疗效优于体针组。但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4.三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优于治疗前,表明针刺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好的疗效。5.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差别比较,耳针体针组与体针组间、头针体针组与体针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表明耳针体针组和头针体针组的疗效优于体针组。但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1.耳针体针组、头针体针组和体针组对缺血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均有良好效果。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降低缺血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效果优于体针组,而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间差别无显著性。2.对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肌力的恢复性治疗,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的效果优于体针组,而耳针体针组与头针体针组间差别无显著性。3.对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使用耳针比头针和体针在临床上操作更加方便。耳针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一种有效、简便、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