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隋唐时期脉学成就研究
【6h】

隋唐时期脉学成就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古代医家经过长期临证实践,逐步发展、完善了这个中医学标志性的诊断方法。在《内经》、《难经》里均有关于诊脉法的精辟论述,它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为中医临证脉诊所应用,是中医脉法发展的基础。扁鹊、淳于意、张仲景等,对脉学也都有深刻的研究。到了魏晋,王叔和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综合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随着历史的推移,隋文帝结束了战事连绵、政局动荡的南北朝和五代,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实行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但随着后期无限制地征用民力、物力,农民在军役、力役、赋税的残暴压榨下,掀起了全国性农民起义,李渊、李世民父子推翻了隋政权,建立了唐朝。经过了一系列改革,此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物价低廉、人民安居乐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天文学、地理学等都有卓越成就,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此时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富庶和高度文明的大国,隋唐时期的医药学方面的成就更为明显。
  本课题研究隋唐时期的脉学成就,现存的有关脉学著作有《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四种。
  《诸病源候论》由隋巢元方撰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收载宏富,内容博大,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外台秘要方》由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撰,成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该书上自先秦,下及唐世,古今医方,无不采集,广而不杂,眉目清晰。不仅有完全可与《千金要方》相媲美的临证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是最为著名的大型中医临床工具书。
  鉴于隋唐时期有关脉学的这四部著作在中医脉学及古医籍的保存上的重要作用,对其内容进行学习及其脉学成就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又因几部著作中有些内容重复、交叉、矛盾不一,又有一些受历史时代背景、语言文字等原因的限制,有些后人已不解其意,因此我们主要采取文献检索、分析比较、归纳论证等科学严谨的方法,从诊脉的方法学理论、单脉理论、兼脉理论、脉学运用等几个方面对隋唐时期的脉学成就进行研究,确立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脉学学术地位,为中国医学史提供新的认识,为中医现代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通过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隋至唐这个时间范围里,基本遵循晋王叔和的脉学理论,但有所改进,有所发明。隋朝受《脉经》的影响,比较重视脉学,唐朝主要是搜集临床资料,重视临证经验,不重视脉学,脉学知识逐渐淡化了。孙思邈的著作对王叔和的《脉经》基本上是沿承下来的,但弥补了他的不足,有所补充、有所发展、有所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后人参考。在《脉经》里表述不清的脉,孙氏表述清了,如浮脉、涩脉、洪脉;在《脉经》里表述错误的脉,孙氏改正了,如革脉改成牢脉、软脉改成濡脉;在《脉经》里没讲到的脉,孙氏讲到了,如促脉,结脉;有些脉比《脉经》里描述的更加形象具体了,如涩脉、滑脉、迟脉、动脉等。这些脉学新见解对后人研究脉学知识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隋唐时期,脉学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尤体现在《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里,包括单脉范围扩大,如卷脉、厚脉、薄脉、乱脉、盛脉等,兼脉范围扩大,如浮滑疾紧脉、浮洪大散脉、深沉微细迟脉、细小紧急脉、促短脉等。并涉及到了多种医学专科,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实践。总之,通过对隋唐时期脉学理论进行深入整理和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此时期脉学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对脉诊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后来习医者有很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