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百草枯中毒大鼠组织中ICAM-1与TNF-A的表达及5-氨基水杨酸的治疗干预研究
【6h】

百草枯中毒大鼠组织中ICAM-1与TNF-A的表达及5-氨基水杨酸的治疗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百草枯(paraquat,PQ),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其在我国农业领域里亦广泛应,故一直以来PQ中毒病例在我国屡见不鲜。PQ对人体毒性较强,仅微量中毒便可致死,且目前尚无任何特效解毒药,临床病死率极高,如今已被20多个国家明令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目前PQ中毒引起肾脏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实验通过建立PQ染毒大鼠模型,测定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以及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eicDialdehyde,MDA)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PQ染毒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 acid,5-ASA)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PQ中毒对肾脏损伤的机制以及5-ASA对百草枯染毒大鼠肾损伤的保护机制。
  方法:选择健康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在200-230g之间。饲养室室温控制在22-26℃之间,进行短期实验性饲养,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A组)20只;②染毒组(B组)20只;③;染毒+治疗组(C组)20只;④单纯治疗组(D组)20只。实验当天早晨8点,B、C两组分别给予80mg/kg的PQ灌胃染毒,A、D两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双蒸水胃内灌注。2小时后,C、D两组分别给予75mg/kg的5-ASA胃内灌注,A、B两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双蒸水胃内灌注。自第2天上午,C、D两组分别给予75mg/kg的5-ASA胃内灌注,A、B两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双蒸水胃内灌注,每日1次,最长用药时间为7天。A、B、C、D各组于实验后1d、3d、7d、14d分别取5只大鼠,给予10%水合氯醛0.35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开腹,从髂总静脉取血3-4ml,高速离心10min(4000r/h),取上层血清测定SOD活力以及GSH、MDA含量;迅速留取一侧肾脏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超微组织结构,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CAM-1及TNF-a在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大鼠临床表现:A组及D组大鼠未观察到明显中毒表现。B组大鼠在染毒后2小时之内即出现体毛直立,精神差,烦躁,厌食水等中毒表现;之后多数大鼠尿量减少,体重减轻,部分大鼠出现呼吸困难、稀便、口鼻可见血性分泌物。C组大鼠经5-ASA治疗后,中毒表现较B组为减轻,仅偶见呼吸困难症状,体重下降不明显,稀便及口鼻、眼周血性分泌物少见。
  2大鼠血清学指标检测:
  ①B组大鼠血清SOD活力在染毒后1d最低,至7d时间点仍明显低于A组(P<0.01),后逐渐升高,至14d后与A组相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鼠血清SOD活力在染毒后的1d、3d、7d时间点均较B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d、3d时间点较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与A组比较,SOD活力在染毒后的1d、3d、7d时间点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②B组大鼠血清GSH含量在染毒后的1d为最低,至3d时间点仍明显低于A组(P<0.01),后逐渐升高,至7d后与A组相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鼠血清GSH含量在染毒后的1d、3d、7d时间点均较B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点较A组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比较,GSH含量在染毒后的1d、3d、7d时间点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③B组大鼠血清MDA含量在染毒后的1d为最高,至7d时间点仍明显高于A组(P<0.01),后逐渐下降,至14d后与A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鼠血清MDA含量在染毒后的1d、3d、7d时间点均较B组明显降低(P<0.05),仅1d、3d时间点较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比较,MDA含量在染毒后的1d、3d、7d时间点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实验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变化:
  ①肉眼观察:A组大鼠肾脏色泽红润,被膜无肿胀;B组大鼠肾脏色泽深暗,被膜肿胀;C组大鼠肾脏与B组相比颜色较红,被膜肿胀较轻;D组大鼠肾脏色泽红润,被膜无肿胀。
  ②镜下观察:A组大鼠肾脏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均未见异常;B组大鼠肾组织改变以肾小管为主,逐渐可见上皮细胞水肿、空泡变性、渗出坏死、管腔内可见坏死颗粒;C组大鼠肾组织改变较B组程度有所减轻,且较晚出现;D组大鼠肾组织未见异常。
  4实验大鼠肾组织ICAM-1与INF-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4.1 ICAM-1在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①ICAM-1的表达:A组大鼠肾组织中,仅在肾小管细胞膜处可见少量ICAM-1表达,在肾小球,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处均未见ICAM-1明显表达
  ②B组大鼠肾组织中,可见ICAM-1在肾小管及肾小球细胞膜处广泛表达,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于7d达高峰,此后表达有所下降,但14d表达仍高于A组,与A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C组大鼠肾组织中,可见ICAM-1在肾小管及肾小球细胞膜处表达,且表达自1d至14d时间点均较B组明显降低,与B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达在1d至14d时间点仍高于A组(P<0.01)
  ④D组大鼠肾组织中的ICAM-1表达与A组无明显差异
  4.2 TNF-a在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①A组大鼠肾组织中,仅在肾小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偶可见TNF-a表达,而在肾小球周围毛细血管等肾间质区未见TNF-a明显表达。
  ②B组大鼠肾组织中,TNF-a主要表达在肾小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自1d时间点开始就显著增高,至7d到达高峰,且至14d仍有明显表达,与A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③C组大鼠肾组织中,TNF-a亦主要表达在肾小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自1d至14d其表达较B组明显减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自1d至14dTNF-a的表达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④D组大鼠肾组织中,TNF-a同样主要表达在肾小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与A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1 PO灌胃染毒可引起肾脏损伤,且在短期内就可发现,表明PQ灌胃染毒是建立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
  2 PQ染毒大鼠血浆SOD活力及GSH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表明氧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可能是PQ导致肾脏损伤的机制之一;PQ染毒大鼠肾组织中ICAM-1及TNF-a的表达可发生改变,表明此两种细胞因子可能在PQ所致肾损伤过程中发挥作用。
  3染毒大鼠在应用5-ASA治疗之后,可明显增加PQ中毒大鼠血清SOD活力及GSH含量,降低MDA含量,说明5-ASA可降低肾组织的过氧化损伤。
  45-ASA可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或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及其抗炎机,间接抑制体内ICAM-1及TNF-a的表达,从而减轻PQ所致肾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