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间接减压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6h】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间接减压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方法

3 随访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轴性症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接受颈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间接减压术后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颈椎减压术后所出现的长期颈项部及肩背部的疼痛、活动受限,在体格检查中可发现明显的压痛点和肌肉痉孪,通常称之为颈椎的轴性症状。多种因素均可影响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如年龄、术前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的治疗措施等,但轴性症状产生的确切病因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其相应的治疗与预防策略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轴性症状持续的时间为依据区分早期轴性症状及晚期轴性症状,通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探讨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方法:选取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减压手术治疗的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查颈椎CT证实为3个或3个节段以上的连续型或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根据CT示骨化灶的范围及MRI显示脊髓受压程度确定减压的范围及固定的节段。其中,19例患者接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男7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58.0岁;33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男15例,女18例,年龄51-66岁,平均57.2岁;24例患者接受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男15例,女9例,年龄53-74岁,平均61.7岁。采用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变化,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依据治疗选择手段分为三度,重度:对于疼痛需定期口服止痛药物或注射麻醉药;中度:对于疼痛需经常理疗,如热疗;轻度:无需治疗。早期轴性症状指术后第3个月复查时出现中度或重度症状;晚期轴性症状为术后一年随访时仍伴有中度或重度症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三种手术方式术后的轴性症状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JOA评分改善率、年龄、病程、手术时间、出血量、颈椎曲度指数变化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随访14-35个月,平均21±5.2个月,三组资料的年龄、病程、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椎板减压组为(0.2±0.1)%,椎板成型组为(0.4±0.2)%,侧块螺钉组为(0.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椎板减压组为29.2%,椎板成型组为30.0%,侧块螺钉组为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椎板减压组为36.8%,椎板成型组为30.3%,侧块螺钉组为33.3%,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椎板减压组为(4.2±1.7)%,椎板成型组为(2.9±2.2)%,侧块螺钉组为(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p<0.01),其中椎板成型组与侧块螺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减压组与椎板成型组(q=2.94,p<0.01)、椎板减压组与侧块螺钉组(q=4.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椎板减压组为58.3%,椎板成型组为64.3%,侧块螺钉组为66.7%,椎板减压组平均改善率低于其他两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椎板减压组为26.3%,椎板成型组为12.1%,侧块螺钉组为8.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62,p<0.01),其中椎板成型组与侧块螺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减压组与椎板成型组(x2=6.368,p<0.01)、椎板减压组与侧块螺钉组(x2=11.4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及椎管内血肿发生。颈5神经根麻痹现象的发生情况:椎板减压组0例、椎板成型组1例、侧块螺钉组2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三角肌肌力恢复至Ⅳ级以上。末次随访时,椎板减压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后凸畸形,椎板成型组患者无“关门”现象出现,侧块螺钉组患者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
   结论:颈后路间接减压三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无差别,可能是由于三种术式所导致术后肌肉的水肿,粘连程度相似所致。晚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全椎板减压术组高于其他两组,可能与全椎板减压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后柱结构的应力增加,肌肉和韧带以及小关节的退变加速而引起的颈椎曲度丢失较多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